战“疫”不放松,战“贫”要加力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充分显现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的核心定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动员起亿万人民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的硬核力量,确立了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稳控态势,“负责任大国”形象于患难之时得以彰显。当然,也付出了一段时间经济停摆的代价。
这场战“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和大考,考验了国家治理效能。结果表明,有短板,更有长板;有不足,更有优势。从疫情防控看中外制度体系,没有所谓民主与否的分类之说,只有良治与劣治之分。我们坦然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加自信面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我们逐步明晰下一步要做什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民心要暖聚,民意要疏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战役”的舆论氛围,总体上是强信心、聚人心、暖民心的暖色调,展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警惕的低级红、高级黑现象:一方面反映相关人员对正面宣传的专业性、民意接受度把握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化宣传领域的政治引领、大局意识与精准传播理念,还存在着“坚硬的稀粥”的短板。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积极正面发声,运用地位超脱、专业荟萃的特点,在境内外社交媒体上发出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诠释中国力量。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提供详细的舆情应急指南,定期定向培训、模拟测试,针对性解决舆情应对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会为等痼疾。
疫情防控是“变量”,经济社会发展是“常量”。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原则,也是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要尽快减少变量、扩大常量。
如果疫情防控时间越长,疫后经济恢复就越困难,对制造业的冲击就越大。当前,疫情形势得到根本遏制,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东方雨歇,西方雨骤。随着境外输入的常态化,中、低风险地区要有输入一例、监测一例、控制一例的容忍度,不失时机地进入正常生活工作模式,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
在大战中补短板,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我国应对疫情最突出的关键词: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社区网格化,大数据,干部下沉,对口支援。这既是制度优势,也是有效手段。其中社区防控和大数据为应对下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第一手实践材料。
需落实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工作规范,明确应急响应、现场组织、工作流程、处置措施等标准操作规范和流程(SOP)。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和分级诊疗基础。以风险导向的原则,梳理、查找、补齐这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的短板、缺陷或者实质性漏洞。与此同时,展现大国形象,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预案建设。健全突发应急性传染病大流行应对预案体系。按高中低风险类别,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应总结、形成立法成果。同时,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与公共卫生防控监督机制建设。加强针对地方政府、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重大疫情应对培训和演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疫情过程中,防控主体迅速反应、敢于担当作为十分重要。换言之,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执行力和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一切无从谈起。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的目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快速处置工作。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必须在第一时间直报而不得绕过系统,为快速决策奠定基础。改革完善现有疾控机构的功能定位,解决各级疾控机构存在的能力不足、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
改革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衔接模式和工作机制。强化重大疾病医疗药物自主研发能力,综合多学科力量,集中前沿技术攻关。并加强新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机制和能力建设。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注重减负纾困相融合。增加医疗服务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补。抓住机会布局,推动新业态发展,以周延精准、管用有效的财税金融支持措施帮扶中小微企业。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言以蔽之,战“疫”不放松,战“贫”要加力。经受住双重严峻考验,答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两张考卷!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