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客改货”系临时性应急航班,山航在全民航是首家推出真正意义上“客改货”国际定期货班服务的。(□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付玉婷赵小菊赵丰
一定意义上,没有大门户大通道,大开放大合作就无从谈起。东西双向开放交汇之地——这是山东联通世界的特有方式,也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尤其需要以大物流大外贸为先导,带动大资本大产业。聚焦畅通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大通道,山东在《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培育国际航空枢纽、打造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等多项重点任务与创新措施,构筑对外开放“活力点”。
聚力整合 优化提升
“畅通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聚力整合、优化提升应是关键词。”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优化布局、进行一体化改革,在山东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起到了“点睛”之效。将原本的四大港口集团、涉及七个市的港口融为一体,使其握指成拳,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我省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征途上迈出扎实步伐。整合催生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今年1-5月份,山东港口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5.76亿吨,同比增长5.8%;集装箱累计完成1211.6万标箱,同比增长2.0%,实现了难能可贵的逆势“双增长”。
整合还有效解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问题。山东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成立之初,就委托第三方机构一同科学论证各港口合计38个拟新建、改建、扩建及在建项目,确定加快推进项目19个、分批实施项目2个、不建议实施项目11个(投资108.6亿元)。
“大门户、大通道的构筑,除硬件之外,软件建设也很重要。”董彦岭表示。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李武成介绍,为打造智慧物流领先优势,他们正依托信息手段搭建阳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如卡车司机找货难、结算慢,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危化行业主管部门管控难、响应慢,进出口企业调箱难、用箱贵,广大内陆客户多跑路、受理慢等问题,全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收费最低的物流环境,助力山东港口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向海扬帆、联通世界的同时,培育国际航空枢纽也成为我省以大物流大外贸带动大资本大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备受瞩目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日前全面竣工,由工程建设阶段正式转入转场准备阶段。按照《意见》,我省将集中力量支持其打造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
疫情冲击下,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客改货”系临时性应急航班,山航在全民航是首家推出真正意义上“客改货”国际定期货班服务的。山航货运部副总经理潘宵峰介绍,截至6月30日,共改装5架飞机,开通了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昆明始发到日本、韩国、印度三个国家的10条定期国际货运航线,执行438个架次,运输国际邮件、快件、电商及防疫物资等货物2288吨。
“目前,全民航仅有全货机173架,潜力还很大。”潘宵峰表示,这方面的率先突破将为我省赢得更大的优势空间,而《意见》中也专门提及这一点。另据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5月30日以来,我省已新开通或加密济南-米兰、济南-东京、烟台-大阪、青岛-布鲁塞尔、青岛-东京等8条国际货运航线,正报批青岛-欧洲、威海-首尔、威海-大阪等8条新开或加密国际全货机航线。参照《意见》,航空公司新开或加密国际航线可享补贴。
通道重组 系统集成
物畅其流,才能活力涌动,国际物流大通道被众多企业称为“生命线”。《意见》提出,“优化提升欧亚班列,创新发展多式联运”,这点很受企业期待。
“上半年,公司通过‘齐鲁号’欧亚班列出口到中亚97台整车和维修配件,合计87个集装箱。欧亚班列的发运模式缓解了疫情期间公司的出口压力,今后还将加大班列发运货物力度。”7月3日,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怀明告诉记者。
虽受疫情影响,但由山东高速集团统筹运营的“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数量稳步提升,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累计开行740列,同比增长40.4%。尤其是4月份,开行164列,创统筹运营以来单月新高。
上半年,青岛远洋大亚物流有限公司通过“齐鲁号”欧亚班列向中亚地区的出口稳中有升。公司海铁物流总监罗刚告诉记者:“我省欧亚班列统筹运营之后,数量、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公司时常会组织回程班列,希望省里在中亚地区能有个机构,统筹组织回程货源、班列协调等工作。单靠企业自己在国外协调还是会遇到不少困难,影响效率。”
为提升班列竞争优势,山东高速集团正打造“班列+”商业模式,提升班列造血功能和统筹运营服务能力。“班列+金融”为班列上下游企业提供纯信用融资服务,目前,合作机构累计授信3亿元额度,放款5000余万元。下一步,山东高速集团将持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继续探索“班列+”模式,积极融入自贸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两区”建设,延伸班列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班列通道作用。
企业痛点、难点就是发力点。针对内陆城市物流通关不便问题,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正以多式联运和内陆港为抓手,将港口功能前置到内陆地区,实现内陆城市与港口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企业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公司平均每年有2400个集装箱的蜡染布通过海铁联运出口,在临清内陆港报关,到港后就可出海。相比公路,铁路运输费用要节省近一半,一年能节省700多万元运费。”临清三和纺织集团单证中心主管赵艳丽估算。
“内陆港建设需要一定条件,要有铁路线、稳定的货源等,还需要铁路部门、海关、港口在时效、费率上给予支持。”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多式联运临时负责人李明生表示,目前,省内16市均已布局内陆港,不过有些地方的海关功能还有待落地,希望这方面的政策运用能再快一些。
据了解,今年山东港口集团将在多个内陆港推进监管集成系统部署工作,为内陆地区进出口企业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
“转”出更大空间
世界知名港口如新加坡港、伦敦港、鹿特丹港等同时也是著名的中转大港,借由发展转口贸易,不仅得到可观的转口利润和仓储、运输、装卸、税收等收入,更带动地区金融、交通、电讯等行业发展。《意见》专门提出在这方面谋求突破,“转”出我省对外开放的更多可能性。
在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姜爱英看来,山东发展转口贸易的思路比较明确:比如向东,就是利用到韩国仅需13小时、夕发朝至的优势,形成“国内货物-青岛、烟台、日照-韩国仁川-其他国家”的转口贸易线路。去年9月,我省有了首条“港-港”集装箱班列威海-青岛双向对开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借此陆海内外联动,山东港口地理区位优势被放大,这也能进一步助力转口贸易。
发展转口贸易,世界知名港口大多是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相辅相成,借由特殊的关税优惠政策和贸易政策降低中转费用。这方面,山东有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其中山东港口青岛港政策叠加优势突出,且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面积全国领先。烟台保税港区虽然小一些,但是全国第一家以出口加工区和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
当前的关键是,作为“新入局者”,山东如何将优势与潜力转化为与邻近釜山港、新加坡港等老牌中转大港竞争的现实资本。“尤其对国际知名货代公司及产业客户来说,之前在这些港口已形成业务习惯、操作顺手,若要改变客户操作模式和习惯,吸引至国内中转,推动周边货源向山东聚集,要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山东港口青岛港保税物流中心经理闫燕分析指出。
以国际中转集拼这一衡量国际枢纽港口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例,2018年12月青岛口岸就正式开展了这项业务,并由青岛万嘉集运物流有限公司主“操刀”。截至今年5月底,万嘉集运完成国际中转拼箱进境51条柜。
“一年多下来,已能做到业务流程通畅,既能为货主提供一项新服务,让货主的选择多一些,又能促进港口服务功能升级。”万嘉集运副总裁王晖表示。但她也坦言,推行一年半,相比青岛港一年上千万的集装箱吞吐量,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因进出口成本制约,尚不能完全吸引国外代理及客户关注。”王晖提到,首先,在转运成本上与釜山港、新加坡港等港口还有一定差距;此外,航线密集度也有待提升。
闫燕表示,山东港口一体化运营以来,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努力在青岛口岸打造多种产业集群,吸引全球货源并增加产业附加值,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据了解,青岛口岸正搭建与欧亚班列相衔接的转口贸易体系,开展向内陆腹地延伸的转口贸易,这将是釜山港、新加坡港等港口不具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