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 正文

周丰峻院士: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图)

来源: 2011-06-30 06:37:39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介绍胶州湾隧道建成的意义
青岛新闻网6月30日讯  作为胶州湾隧道建设专家团成员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对胶州湾隧道建成的意义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认为,胶州湾隧道的建成通车不仅在我国隧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还将为规划中的蓬莱—大连海底隧道、雷州半岛—海南岛海底隧道提供丰富的建设经验,也为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丰峻院士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青岛胶州湾隧道为克服海底各种复杂的地质、地貌,隧道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

    胶州湾海底隧道是我国第一批在建的海底隧道,去年实现通车的厦门翔安隧道为6.8公里。在国际上,东京湾海底隧道全长9.5公里,挪威海底隧道长7.9公里,“从长度上看,这两条隧道都比胶州湾隧道要长,但他们最宽的也只是双向四车道,而胶州湾隧道是双向六车道,可以看出,胶州湾隧道在世界同类项目中规模是最大的。”

    周丰峻院士说,在工程规模大和难度大的考验下,胶州湾隧道的工期却没延长,“项目充分增加作业面,最多时达到17个作业面,全线4个标段,3000名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建设隧道。原计划工期为47个月,经过严密部署,实际用了46个月就全面竣工。”周丰峻院士为记者这样讲解道。

    谈到施工时的前期准备时,周丰峻回忆说,施工团队全力把前期准备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足,先后邀请近20位院士和设计大师,多次进行专业咨询和研讨。正是因为准备工作扎实充分,2007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后仅用时不到3年就实现主线打通。

    此外,为了克服海底各种复杂的地质、地貌,隧道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他告诉记者,穿越海底建隧道,在施工作业中是最难的,风险也是最高的。经过前期反复的勘测探明,胶州湾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共探明断层18条 (其中海域段有13条),地质构造以中、新生代脆性断裂构造最为醒目,海域段以喷溢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为主,大部分基岩裸露,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塌方、涌水、岩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胶州湾隧道施工中,工程各标段项目部共投入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和仪器数百台,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国内最先进的,正是这些现代化的装备,为胶州湾隧道的胜利贯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西班牙生产的湿喷混凝土机械手、意大利生产的C6钻机、瑞典生产的三臂凿岩台车、瑞士生产的地质超前预报仪以及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等,都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两台喷锚机械手,“功夫”好生了得,其工作效率相当于普通喷锚机的6倍以上,提高了混凝土的锚喷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成本。地质超前预报仪“目光”极其“犀利”,能够穿透岩层,“看”清掌子面前方100至200米范围内的地质情况。C6钻机在钻探作业过程中,能够全程全自动记录推进力、扭矩、转速等参数,并据此准确计算前方围岩类别。(青岛新闻网记者  朱颖)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胶州湾桥隧建设者:震撼照片刻画血汗铸传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