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共产党胶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胶州市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世界眼光,把握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注重海陆统筹,加快创新跨越,突出“五城”建设,推动六大提升,努力把胶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 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基本内涵是:高标定位实施“倍增计划”,力争五年内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翻一番;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大青岛同城化发展中融入核心布局,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特色新区。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核心任务在于“五城”建设,即: 加速打造蓝色枢纽之城。抢抓青岛市打造蓝色硅谷、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和大沽河治理等战略机遇,跳出胶州看胶州,融入青岛看胶州,放眼世界看胶州,走海陆联动发展之路,增创国际物流集散、蓝色产业集聚、高端载体拓展的功能优势,全力建设海陆统筹发展先行区。 加速打造创新发展之城。统筹规划,创新驱动,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加大教育科研投入,高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造活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成为区域性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市。 加速打造生态宜居之城。优化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档次,推广低碳环保节能的生产、生活模式,单位GDP能耗降低16.3%,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6.3%,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社区化服务广覆盖,构建环境舒适、品质一流的滨海宜居新区,建成河湖海梯次推进、人水绿浑然天成的生态亲水城市。 加速打造弘文尚德之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彰显包容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5%以上,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5.2%以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名城。 加速打造和谐幸福之城。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质量,促进公平正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公共支出更多地向民生事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倾斜,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的生活,建成安定祥和、富有幸福感的城市。 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要着力推动“六大提升”: (一)着力推动重点区域整合提升,增创海陆统筹发展优势。一是在功能打造上突出蓝色枢纽优势。围绕蓝色枢纽建设,着力打造“一区一港一带”:一区即由产业新区、少海新城对接融合构筑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承接西海岸经济新区特色支柱产业辐射;少海新城突出商务、休闲、科研功能,承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辐射。将两大功能区整体规划、一体发展,打造对接青岛的产业联动枢纽。一港即胶州湾国际“陆港”,突出陆海联动、公铁联运优势,做大物流平台,拓展口岸、保税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保税加工、电子商务、市场仓储等产业,打造对接青岛、辐射半岛、联通内外的集疏运商务物流枢纽。一带即大沽河生态产业带,以大沽河综合治理为契机,突出人文生态、滨河居住、休闲旅游功能,发挥入海口优势,河海联动、河城共建,打造大青岛生态轴线枢纽。二是在高端集聚中彰显蓝色高地活力。加快中铁集装箱中心站、欧洲镇等核心项目启动运营。依托各功能区产业规划,着力壮大以车船装配为支撑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以中集冷链为龙头的海洋运输制造业,以大唐华创风能风电为引领的风电装备制造业,以海大生物、黄海制药为代表的海洋生物产业,以北斗卫星导航为代表的蓝色新兴服务业,以大沽河为轴线的滨海文化旅游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蓝色产业体系。三是在对接融合中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强化主体功能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促进产业发展、道路交通、管网配套、生态绿化、社区布点等规划体系有机衔接。加速双积路、胶州湾大桥连接线等交通干道建设。推进大沽河治理、“三河”整治及胶河等水系建设,带动周边区域融合提升。以水系、道路、管网、公共服务为纽带,推动营海、九龙、胶东等镇办对接融入滨海新区。以站前大道为轴线推动客运北站片区与少海新城联动,推动马店、胶北、胶西等镇向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对接,李哥庄、胶东、胶莱沿大沽河集聚。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提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集群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以海尔创新基地、软控装备等八大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千亿级机电产业集群,扶持一批百亿级光电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品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制造业,注重“两化”融合,推动机械装备、服装鞋帽、食品加工、木器家具等产业高端攀升。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构建上市公司“胶州板块”。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大批成长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做精做优。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增强区域辐射力为目标,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突出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特色商贸、蓝色金融、创意经济等五大业态,快速推进英蓝服务外包科技城、亚星信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以物流带市场,扩大钢材、建材等专业市场规模;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环境,提升资本运作水平。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休闲旅游业繁荣发展。高效化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优质、生态、效益并重,优化现代农业结构。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投入,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组织,打造一批优质基地,多领域带动农民增收。 (三)着力推动开放创新提升,激发跨越发展竞争活力。以高新项目为重点强化定向招商。坚持以世界眼光选育项目,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招引项目,全力以赴突破大项目。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实施定向招商。瞄准相关产业链条、技术链条、市场链条和品牌链条,着力引进核心龙头项目,发挥引一个、带一串、活一片的效应。注重集约化招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项目、优质高效项目倾斜,促进园区建设向功能提升型转变。优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拓宽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中介服务建设,集聚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的产业基地。以高精尖为导向实施人才强市计划。围绕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城市规划建设、企业研发创新等需求,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端团队和领军型人才到胶州创新创业。立足本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大批本土化实用型人才,造就一批创业精英、拔尖人才。 (四)着力推动城乡一体提升,构建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 注重前瞻性,突出特色性,体现公益性,增强权威性,推进产业、土地、城镇、人口有机协调。二是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深化西部城区改造建设。突出城中村、老企业、重要节点改造建设。继续推进“三河”整治,激活城市水系腹地空间,打造富有清水灵气的城市风景线。加快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供气、公交和垃圾、污水处理系统。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打造大青岛绿色生态门户。三是加强城市精细管理。确立大城管格局,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为抓手,积极探索现代管理模式,建立社会管理信息数据库,健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网、数字城管网、数字市政网,推动“三网”联动,构建涵盖环境整治、公共秩序、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四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壮大镇域经济,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把李哥庄、铺集打造成带动两翼发展的小城市,推动其他各镇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打造起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名镇。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优化资产、资源、资本配置管理,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合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五)着力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增强文明创建软实力。切实增强文化凝聚力。在提升软实力上下硬功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拓展和提升城市精神,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倡导团结奋进、敬业诚信、崇文博爱、见义勇为的新风美德。推进诚信建设,不断完善政务、商务、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不断扩大文化服务面。以文化设施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中国秧歌城、文化中心、万佛塔、高凤翰纪念馆等重要载体建设,增强镇办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抓好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休闲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振兴,以中国秧歌节为载体,打响“中国秧歌之乡”系列文化品牌,构筑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六)着力推动社会管理提升,创建和谐稳定长效机制。在加强公共服务中惠民生。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工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体系;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等增收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构建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业有普就、困有多助、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促和谐。坚持重心下移,完善镇村和社区管理网络,建立党委政府管理调控与群众自治协调联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的渠道,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