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平度路不长,有两条支路,一条是小巷,曲折到芝罘路,一条到德县路,与本路一样宽。
平度路并不起眼,除了零星的过往市民,这里很少有游人造访。
现在的寂静掩盖不了往日的喧嚣,翻开尘封的历史,平度路有着辉煌的过去。
平度路广为人知与这里曾有的戏院有关,青岛平度路22号的“新舞台”(永安大戏院)曾经是中国京戏的摇篮之一。
20世纪20年代,京剧就活跃在青岛的京剧舞台上,特别是30至4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青岛被称为“四大码头”。早期的大舞台,观众席设在一、二、三层楼,一楼两侧以栏杆隔开,以外为码票也就是站票区域。这家戏院上满座可容三千多观众。所以许多演员不敢到这里演出,因为一般戏院七八百个座位,如果有五百位观众,场面就很好看了。但是,五百人在大舞台,只能坐满两成座,场面显得稀稀落落,演员就很下不来台。在旧中国,青岛大舞台是仅次于上海天蟾舞台的第二大戏院。当时戏曲界有句话:“你有能耐,上青岛大舞台演几场!”这是“叫板!”
当时青岛这座“京剧城”,总是京剧名伶荟萃,而且是争先恐后地来此献艺。位于平度路22号的“新舞台”(永安大戏院)是企业家金子山1924年所建,三年后——1927年,京剧名伶梅兰芳等多人,应军阀张宗昌之约,为其父祝寿,来山东济南等地演戏。刘子山便趁机邀请来青岛“新舞台”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等,天天爆满。
解放后,三楼观众席封闭做了演员宿舍,一楼两侧间作为观众休息室,一、二楼座椅改为新式椅,仍可容纳1600观众。京戏名伶“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几乎全在这里演出过。青岛人爱看戏,也出了些名伶,1947年评出的新“四小名旦”中,有陈永玲、许翰英两人是青岛人,都是在大舞台成长起来。
永安大戏院现已将剧场拆除建为群众艺术馆。(陈志伟)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