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80后夫妻隐居崂山 自己做衣酿酒发电(图)

来源:齐鲁网 2014-03-31 13:28:05

    在大山深处辟一块地盖一间屋,自己种菜、养鸡,自己纳鞋、制衣,酿酒、酿醋、酿酱油,做皂、发电、纺线织布,在这里,有关生活的一切都是自给自足。忽然间仿佛回到了原始,但又用充满着现代的气息……2009年,在高房价高物价的生存压力下,青岛一位年轻艺术家提出了“家园计划”的构想,他渴望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生活所需,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经过一番计划后,2011年,这个年轻人携爱人开始在崂山打造自己的“理想国”,而今,他们已通过这种生存方式“隐居”山林两年多。他,是唐冠华,她,是邢振。

    “家园计划”是一个涉及生态环保和人道主义的民间公益计划,由青岛80后艺术家唐冠华组织发起。2011年,唐冠华携爱人邢振来到崂山打造自己构想的、一个自给自足的“理想国”。3月27日,记者来到了崂山,见到了唐冠华夫妇和他们打造的“自给自足实验室”。图为唐冠华。(孙志文摄)

    驱车来到崂山区汉河村,沿村中小路上山,穿过樱花绽放的樱桃树林,便来到了崂山清凉涧旁,在清凉涧一侧有两座古朴的小院儿,其中一座便是唐冠华的一个“实验室”。为了实现构想,唐冠华租了这个院子作为实验基地,在这当中,断断续续的有许多的志愿者加入,帮助做设计、做工作、做实验。(孙志文摄)

    图为唐冠华和他的爱人邢振,两人都是80后。他们共同在崂山生活了两年多。这两年来,几乎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东西,他们能手工便手工,“不能自己做的也在学着去自己做”,唐冠华说。(孙志文摄)

    院里的平房是他们居住的地方,屋内稍显简陋,但生活气息浓厚。墙壁上贴的、屋顶上挂的都是他们建立、运营和完善这个实验室时所留下的影像资料。点点滴滴记录着两个人的“隐居”生活。(孙志文摄)

    在自给自足实验室,到处都是他们动手制作的物件,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图为唐冠华和爱人手工酿造的醋,除了醋,还有酱油、海盐、樱桃酒等等。“我们就是要传播一种独立意识,让人们从自然中获取生活所需的一切”。(孙志文摄)

    “实验室”的桌子上放着笔记本,上面记录的内容是制作食盐的工序。唐冠华研究了好久,还是没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盐。(孙志文摄)

    图为邢振亲手缝制的布鞋。这些技能她之前也不回,开始执行“家园计划”后,她慢慢学习,不仅学会了做鞋子、做衣服,还熟练地掌握了酿酒的工艺和纺织技术。(孙志文摄)

    “实验室”里的一个角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多是艺术类,也有教授生活技能的书籍。(孙志文摄)

    邢振告诉记者,她的技能有不少是从书上学来的,这其中有国外专家写的书,也有国内手工艺领域的书籍。(孙志文摄)

    邢振向记者展示她纺的毛线,“现在看有点粗糙,多练一练,以后会纺得很漂亮的”。她说。(孙志文摄)

  邢振自己制作的棉衣,里里外外、一针一线都是她独立完成的。(孙志文 摄)

    除了这个小院儿,在山腰上还有一间石头地基、木质房顶的二层小楼,那算是唐冠华的第二个“实验室”。这个小楼从上到下完全由唐冠华夫妇建造而成。(孙志文摄)

  在唐冠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被樱桃树包围的小楼。(孙志文摄)

  刻有“自给自足实验室”字样的木牌挂在用树枝搭建的门框上。(孙志文 摄)

    小楼一层是石头砌成的,屋内有简单的家具。一台用来发电的自行车格外引人注意,“自行车的后轮连接发电机,骑车的过程中就能发电,屋顶上也有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储存在的电瓶里,这样整个屋子的用电就能解决了”,唐冠华给记者解释。(孙志文摄)

    唐冠华制作的自提水淋浴器,轻踩踏板,储水容器里的水就被吸上来从淋浴头中流出。(孙志文摄)

  二楼是木质结构,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来自山上或是朋友赞助。(孙志文 摄)

    从二楼望下去,一个苇席搭建的小屋子坐落在一颗樱桃树旁,这是茅房。(孙志文摄)

  唐冠华自己研制的“尿粪分离”马桶。(孙志文 摄)

    “将来我们还要试着做更多东西”,唐冠华说,他希望在5年内逐一实践编撰涵盖从建筑、能源、农业到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开源读本《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而他的终极目标则是自己动手,营建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孙志文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