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靠近青岛火车站的宁阳路,初叫西普林茨叶街,日本人改为椎南町,后叫宁阳路。但老青岛几十年里曾叫它“赃官巷”,反而忘记它叫宁阳路。
为什么老百姓叫它 “赃官巷”,据说在这里住过的晚清官吏中,有的是老百姓们憎恨的“赃官”,不过也有的说这条街上曾有两家客栈,有赃官曾在客栈里住过。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一大批晚清遗老王公贵族、高官大吏来到了青岛,初来青岛的时候许多住在客栈里,后来买了或建了住宅。在殖民德国的警察厅附近,就住了许多家,其中有军机大臣吴郁生,两江总督周馥,周馥的儿子财务总长周学熙,有礼部侍郎于式枚,学部副大臣刘廷琛,御史蒋松等等,还有洪深的父亲、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以周馥的住宅最大。
清代遗老遗少在这里大肆造屋居住的时候,他们便以“清官巷”自诩。后来,市民嘲笑其昏庸愚蠢,纷纷以“赃官巷”戏称之。时间长了,“赃官巷”不胫而走,”“官吏糜集于是,人士鄙之,故以此名”。遂被一些书籍记录了下来。在1928年编纂的《胶澳志》中,还能找到“赃官巷”的名称。
早期青岛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人力车,人力车来自日本,日本被称为东洋,青岛人就把人力车叫洋车。
洋车夫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们个人卫生较差,会影响乘客。除富商们私家洋车的洋车夫以外,德国当局对其他人力车夫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在赃官巷北端建了一处车夫宿舍,对人力车进行监督管理,设了四间大寝室,每室可容纳200人住宿,总共容纳800人。当时青岛全市仅有几十万人口。
由于靠近火车站,这条狭窄的小巷如今成了旅馆街,过往的多是行色匆匆的旅人。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宁阳路曾叫赃官巷了。(陈志伟)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