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四季耕耘乐最喜是丰收 青岛乡村振兴给农民更多“好日子”

2018-09-23 15:02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四季耕耘乐最喜是丰收

青岛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更多“好日子”

一位葡萄种植户为游客采摘葡萄。平度大泽山葡萄种植区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六产”发展区。邢志峰 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季耕耘,农民最喜的就是“粮满仓、食满栋”的丰收好年景。

今天是我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盛世礼赞。在青岛,当敲响丰收节欢庆的锣鼓之时,这座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排全国第七的海滨之城,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镇街村落,处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欢欣鼓舞。

“这些年,青岛粮食连年丰收,肉、禽、蛋、奶、水产品供应足着呢,咱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73岁村民毛嘉椿的几句朴实话语描绘出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富裕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青岛疾步快行:调优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选用绿色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广袤的田野上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广大农民共享“强农惠农富农”的丰收果实。

高效农业,厚植农民“丰”收新优势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青岛牵住这一“牛鼻子”,坚持以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和园区化为引领,探索多种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厚植农民“丰”收的新优势。

路径一,做优特色农业。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青岛统筹全局,规划建设300万亩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特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特色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聚。

有数字显示,青岛已建成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攻关示范区100万亩,示范区粮食单产高于全市平均20%以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80万亩,培育茶叶、蓝莓、食用菌等一批高效特色产业,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达27个、省级32个。

路径二,做精品牌农业。

依托优势特色产业,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重点,青岛的农业品牌战略收获颇丰,胶州大白菜、崂山绿茶、马家沟芹菜等“叫响”全省乃至全国。

目前,青岛农业商标已达1.9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国家级名牌1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99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以“绿色品质·世界共享”为品牌口号的“青岛农品”已成为青岛的新名片。

路径三,做强科技农业。

这些年,以强化人才支撑、发展现代种业、加强装备建设为重点,青岛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5%,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袁隆平、束怀瑞、赵振东等院士频至,先后在青岛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研究中心,全市涉农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已达39个。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加快实施,登海、瑞克斯旺、先正达、绿色硅谷等大型种业集团陆续来青,本土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全市种业企业达到38家,建成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加速推进,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1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7%,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

路径四,做大园区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青岛加快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全市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935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200多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8万人,户均增收20%以上。

融合发展,培育农民“丰”收新动能

发展“新六产”,同样是青岛培育农业新动能的不二选择。

在昌盛日电位于即墨区的华盛太阳能农庄,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旅游业带动“隔二连三”,以“互联网+”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缩短供应链,让农民更多分享到农业的增值收益,其探索出的发展“新六产”之路就是标杆之一。

以“标杆”为示范,青岛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探索中,寻找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起新动能的“引擎”。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这是培育新动能的引擎之一。生产要素集聚,全产业链升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和大项目的载体支撑。

这种效应已在凸显,目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316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1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06家。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50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休闲旅游农业是第二大“引擎”。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民变导游——这种改变正在青岛的农村“遍地开花”,这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旅游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目前,全市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达3053家,农业节会70余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点)46个、省级346个,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2962余万人次,收入161.3亿多元,受益农户7.2万多户。

“互联网+现代农业”则是青岛正在培育的又一“引擎”。

青岛在全国率先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创业”五大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电商平台达550家,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800多家,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38家,年交易额超过5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万多人。

深化改革,开辟农民“丰”收新渠道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贵”在深化改革。

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青岛抓住了机遇,从农民关心的问题出发,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

如何让农民吃上“定心丸”?确实权、颁铁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青岛积极行动起来,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有4646个村庄、489万亩耕地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6.2万本。

如何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过来?青岛围绕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分配权、建立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目前,全市已在5645个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4653个村,成立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公司)3940个,量化资产280亿元,分红10.9亿元,373万人成为有股金、薪金、租金、医保金、养老金的“五金农民”。

如何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起来?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到30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成长”起来,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万多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1.2万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90多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万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5%。

农村融资难题如何解决?金融支农是破题方式之一。青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四权”抵押贷款,农地抵押贷款余额9.93亿元,建立起市、区(市)、镇(街)三级农村产权交易系统,同时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保险品种达到15个,主要农作物投保率达到80%以上,有效降低农民的灾害损失。

乡村振兴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蓝图,也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点燃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青岛深耕这片“希望的田野”,将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青岛贡献。(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华)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