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绛雪:今世耐冬 我行我素

2020-06-30 09:09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碧海潮生是故乡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三部分·美丽传说

29

绛雪:今世耐冬我行我素

青岛人最为熟悉的花树耐冬,总以鲜明的红色盛放于萧索冬日,仿佛万物从沉寂中苏醒的号角,明明有超长的花期却偏偏缺席于盛夏竞艳的热闹。

不过在青岛众多特色风物中,耐冬却不是什么遗世独立的存在,作为山茶花的一种,它最先广布于青岛周遭的海岛,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高隐崂山的道士张三丰由青州至崂山,浮海至各海岛,“发现北国海岛有南国山茶,不仅生长,且隆冬开花,冬日下雪,皑皑白雪中,花开艳丽,命名为‘耐冬’。”

据说北方的气候本不适宜山茶的花期,可偏偏崂山是个例外。从这里再往北,恐怕就看不到自然生长的茶花了,这也算大自然对这座海上仙山的意外垂青吧。

青岛生态美文作家厚朴曾经描述自己对耐冬的初印象:“大雪初霁,厚厚地压在浓绿的叶片上,枝叶间探出几朵娇红怒放着,恣意得一塌糊涂……不知道为什么不太喜欢,总觉得那花开在雪中太过张扬,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假,不合天理。”不过,这逆时而动的耐冬却自有其自然所赋予的天姿与禀赋,绝不是世人眼中孤芳自赏的冷傲角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香玉》,以崂山的太清宫为背景,描写一个住在太清宫中的胶州书生黄生与白牡丹花仙香玉的爱情故事。不过故事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女二号”,名为绛雪,由太清宫中的一棵耐冬树幻化而成,正是由于她的坚韧与耐心,使白牡丹花仙香玉复活,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在她的陪伴下,黄生走过人生最低落的日子,堪为知己。

在西方,茶花花语为可爱、谦让、理想之爱;在宋代张翊的《花经》中,山茶之美也被赋予了雅致而不清高的治愈系品格,身为贵族高岭之花而总能温和融入人间花事:众人热闹,她添一分喜庆;筵席散去,她于尾声中自处,无论周遭变化冰雪与阳光,始终我行我素。

如今在太清宫三官殿能看到的“绛雪”已然不是蒲松龄看到的那一株,据说她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终于走到生命尽头,香消玉殒。而前世的“绛雪”,今世却以耐冬之名,当选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市花。1988年3月8日,青岛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确定耐冬和月季为青岛市市花。

在青岛雕塑园内,由青年雕塑家谈强专门为家乡青岛创作的玻璃钢雕塑作品《绛雪》。王雷 摄

青岛雕塑园里有一件名为《绛雪》的玻璃钢雕塑,是从青岛走出去的青年雕塑家谈强专门为家乡青岛所作,铸铜材质的原作还曾亮相青岛世园会。雕塑整体为一棵耐冬花树的造型,绛雪与香玉两位花神绕树而舞,姿态翩然。儿时曾不止一次在太清宫玩耍见到过“绛雪”真身,并为蒲松龄笔下的花神着迷的谈强,在绛雪身上找到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连接点:那样一种蓬勃向上,温和中透着坚韧、重情重义、我行我素的个性与姿态,应该就是青岛人的映照吧。这或许也正是耐冬能够成为市花的缘由所在。

陆游曾形容耐冬:“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有人评价这一描摹倒比苏轼的“细雨无人我独来”境界高出许多:山茶并非为了显示自己耐寒的特质而选择严冬盛放,而是如蒲松龄笔下的“绛雪”一般,出于心中一句“我喜欢”率性而为,她甘愿在严冬为挚友忍耐,期待春天。

据说青岛民间建有众多花圃基地培育耐冬,花开红白,瓣分单复,加之花期长,在百花凋零的寒冬开放,又恰处元旦春节的隆重节日气氛中,因此更具观赏性。在青岛的植物园和中山公园,都开辟有专门的市花园。这朵城市之花,经由南来,历海岛与高山,正越来越走进青岛人的美好生活和精神世界。李魏

30

北九水:一水一风情

“不到九水,不算进崂山”,一直以来,有“海上仙山”之称的崂山都是青岛的象征。与高耸入云的奇峰秀石不同,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涓涓细流更像是崂山仙境的生命所在,春去秋来,在奔腾与跳跃之中绘就一幅绝美的秀丽山水。

而在崂山之水中,尤以九水最为奇绝。

九水之水源于崂山巨峰之阴的凉清河,下游汇入白沙河,自胶州湾入海,是崂山流域最长的河流。以柳树台为界,九水分为南九水与北九水两个区域。北九水在白沙河上游,又分为外九水和内九水,外九水自大崂至太和观(即北九水村),内九水自太和观至靛缸湾(鱼鳞口、潮音瀑)。内外九水以北九水村为分界点。

九水十八弯。入北九水,很多游客为水而来。那么“九水”之名缘何而来?原来是因为水从深山峡谷中流过,穿山越涧,遇阻便折道绕行,拐了很多弯儿,每拐一道弯,人们就称其为“一水”。

传说,很久以前在崂山深处住着一对母子。一日,儿子大龙像往常一样早饭后上山砍柴,翻山越岭来到崂顶北坡密林中。砍了一会,他觉得口干舌燥,便停下手上的活准备找水喝。正当这时,看见在不远处的草丛中红光一闪,走近一看是一个红色怪蛋。当大龙想要弯腰拾起仔细看时,那怪蛋却钻进他的嘴里顺着嗓子滚进肚子里去了。大龙只觉像是有一团火钻心挖骨地在肚子里燃烧,一时间,浑身上下从里到外火烧火燎,只想喝水。在山上没有寻到水源,大龙只得匆忙下山。

回家后母亲上前询问,大龙便把在山上遇到的怪事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母亲听说大龙口渴,急忙去屋后泉眼打了一桶水,大龙见后,拿过水桶喝了个底朝天。随后,他又来到屋后的泉眼边,大口大口地猛喝起来,一转眼的工夫,泉眼已被他喝干了。为了解渴,大龙转身蹿下了山坡,钻进山涧下一个大水湾中,一边打着水花,一边喝起水来。等到大龙母亲追下山坡,大龙早已变了模样,身子又粗又长,眼睛又大又亮,口又宽又阔,牙齿又长又尖,胳膊和腿变成了四只大而锋利的爪子,头顶上还长出两只梅花鹿一般的角。

大龙母亲见儿子变成一条粗长的怪龙,带着一涧清水下了山,一边跟在后头撵,一边放声大叫着:“大龙,回来啊!大龙,回来啊!”大龙带着山水前头走,母亲跟在后面追,叫一声,大龙停下身子回头看一眼,他身后的水也围着大龙的身子转一圈,漩出一个湾,存下一湾水。就这样,母亲走了十八里,喊了十八声;大龙也停了十八停,转头看了十八眼;这山涧里的水,也围着大龙转了十八转,漩出十八个大湾,蓄下了十八湾水。

当大龙母亲跟着走出深山,来到山下时,累得再也走不动,便一屁股坐在涧水边,再也没起来。大龙出了山,再也听不见娘的喊叫声了,便头也不回地带着一涧清水进了西海,成了西海的龙王。

如今,北九水已经成为游客垂涎的圣地,每逢假期,便有大批游客前往。外九水处,有因山峰形似猛虎而得名的“黑虎山”,有泉水倾泻而下宛如珍珠壁帘的“三水垂帘”,还有传说当年何仙姑在此修炼的“仙姑洞”等风景。内九水因泉多、潭多,景色更胜一筹,在长长的深山峡谷间,水流时缓时急,奔腾而下。又配以两侧群峰耸峙,山水交映,用“五步一换景,十步一重天”来形容可谓毫不夸张。

水在山中转,人在画中游。北九水的美景,自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画中游”。

由于外九水、内九水在长长的峡谷中拐了整整18道弯,十八个潭水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画家范曾便根据每一个泉、潭的方位和形状、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关系,为九水十八潭逐一命名。“上善”“抱一”“大方”等,满是天人合一、奔流不息的灵动之意。范曾在所书《崂泉铭》中对崂山之水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海上第一名山,非徒高摩重霄,更缘周流群岫。崂山之泉,穷碧落而临无地。险岚云腾,幽谷烟笼,泉得神助,山随泉活,普天之下,未有如斯奇绝者。”

杨琪琪

31

太清水月:玉壶冰镜云山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中,月亮,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月寄人间无限情,所以古人与月亮,在这个诗人的国度中,能够千载此情同皎洁,古代的咏月诗,也都带有一种幽远、清寂的色彩。

我们不妨勾勒这样一种场景:月圆时分,东山之上,海天之间,玉琼当悬。万籁俱寂时,溶溶月色倾洒海面,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回首,楼阁飘渺,山影参差;纵目,浮光潋滟,玉壶冰镜。水生光,月更明,景色幽奇,恍若置身仙境。而这便是冠绝“崂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也是“崂山十二景”中唯一的夜景。

月,天下同此月,为何有人喜欢泛舟望月,有人喜欢登山邀月,有人喜欢桥边待月,还有人独宠海上赏月?“月点波心一颗珠”“洞庭湖月两澄明”“峨眉山月半轮秋”“二十四桥明月夜”“海上生明月”……美好的月色一定有美好的人文背景,是西湖、是洞庭湖、是峨眉山、是二十四桥,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这些沉淀了历史精华的人文元素,保障了“此处”月色精神内涵的饱满。而“太清水月”能引起无数文人的情感共鸣,也同样离不开她背后的人文背景——太清宫。

云山道家,碧海仙居。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当属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太清宫。明代以来,又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太清宫是全国最大的海滨道观,襟山面海,风景独特。冬天朔风不临,温润如春,盛夏酷暑不至,海风送爽,植物繁茂,顾炎武谓其“山深多生草药,而地暖能发南花”,被誉为“北国小江南”。蒲松龄在《西江月·崂山太清宫》中,介绍了它绝佳的地理位置优势:“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太清的月,正是得益于太清的“道”,太清的“宫”。

一轮圆月从山水间升起。纪春章 摄

月圆之日,尤其是传统中秋佳节,自古便有临水赏月的习俗。作为滨海城市的青岛,临水赏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西及东,前海一线的赏月胜地数不胜数,“太清水月”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景。太清宫位于太清湾北,背倚的居中主峰名为老君峰,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宫在峰下,大海当前。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效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城区的灯火,保证了“宝镜升”的清幽、从容。

“太清水月”在古籍与传说中亮相,传说和刘墉有很大关系。相传刘墉丢官后,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被这里的山海风光所吸引,并与太清宫的道长结为挚友。在被道长留宿太清宫饮酒赏月时,刘墉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从此,赏月胜景以“太清水月”为名,逐渐为世人熟知。如今,在太清湾入口的悬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字,为青岛著名书法家杜颂琴于1982年所书。凡到太清宫游览,导游均会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太清水月”主要观赏地点是太清宫的“步月廊”,但也有资深山友推荐太清宫东面的钓鱼台。沿海边小道东南行1公里处,群礁迭起,海潮汹涌,礁石中有一巨石伸入海中。上平如削,坡向海水,背倚青山,是垂钓的好地方,更是赏月的绝佳去处。这里刻有署名宋绩臣、道号大谷子的诗一首,意蕴深远:“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如今,太清码头有客船可供游客“海上看崂山”,从太清湾向东,游船徐徐行进,左手“青山掩楼台”,右边“明月共潮生”,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也颇具风情。

胡相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