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院士专家齐聚输出前沿智慧!“海洋+”会展在青岛搭建世界级“蓝色对话”

2021-11-26 05:30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最近,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经常能接到俄罗斯科学院国家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康斯坦丁·卢坦科打来的“越洋电话”,共同探讨海洋科技创新前沿话题。

这样密切的国际合作,得益于青岛连续举办三年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康斯坦丁·卢坦科说,借助大会,俄罗斯的科学家与中国海洋科学家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机制,随时都可以开展线上对话。“不论是对科学家还是企业家来说,世界海洋科技大会链接了全球的智慧,提供了合作的契机,是全球海洋领域非常重要的平台。”他说。

青岛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海洋资源禀赋,也有利用这些资源禀赋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天然“契合”之下,包括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内,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青岛海洋科技展览会、青岛国际水大会等全球海洋领域的知名会展纷纷与青岛结缘,带着丰硕的成果走向了世界。

每一次盛会,都是一次全球海洋领域智库、学术、产业资源的集聚与发散。以海为媒,联通世界,链接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特色鲜明的“海洋+”会展正立足青岛输出行业智慧,多角度推动着青岛海洋经济提速发展。

汇聚顶级智库,输出前沿思想

翻开各类海洋会议的议程,主题报告、圆桌论坛等设置都已经成为“必备”选项。而这种“标配”,代表着国内海洋领域的院士、专家们频频在青岛释放智慧,输出前沿思想。

11月16日举办的2021中国(青岛)渔业发展高峰论坛就是一场激荡智库能量的大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说,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渔业的现在和未来,将使渔业五大产业和三产融合发展更具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说,目前我国水产育种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下一阶段,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并应用于种质创新,打造现代化水产种业工程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重大品种创制,这是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建议,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应该在水产资源养护、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流通、打造渔业水产品品牌等领域重点发力、多管齐下……与会专家为我国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共谋共创新思维、新模式、新路径。

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会展现场。记者 韩星 摄

时间再往前回溯,10月26日举办的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侯保荣、张联盟,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黛博拉·格里夫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郭瑞·弗拉基米尔等海内外知名专家,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乌克兰、印尼、荷兰、挪威、意大利、韩国、日本、泰国等12个国家的百余位海洋科学家“云聚”青岛,共谋发展大计。

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今年已经是青岛第三次通过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与世界顶尖海洋资源“牵手”。在会议“老朋友”侯保荣院士眼里,大会已是每年必须参与的“保留项目”,今年大会上,他再次通过主题报告“输出”了他在海洋防腐蚀领域的观点和成果。“大会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海洋领域内有口皆碑的盛会,是全球海洋领域‘最强大脑’沟通的桥梁,是一场高质量的院士专家‘年会’。”侯保荣说。

今年,世界海洋科技大会还发布了海洋科技指数、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等信息,为全国乃至全球海洋科技、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权威参考。信息显示,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沿海城市海洋新兴产业“排名”中,青岛与上海、广州、深圳同处第一梯队。

提到输出海洋前沿智慧成果,还不能不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的系列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为汇集全球海洋创新资源,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举办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邀请世界各地海洋科研院所领导人共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挑战的新举措,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举办“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与人类命运共体构建研讨会”“建设全球透明海洋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等系列会议,并获得了每十年一次的“第四届(2029)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举办权。

这些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的召开,不仅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化海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也凝聚了更为强大、持久的海洋科技创新力量。而青岛作为会议“主场”,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

前沿成果落地,助力产业提速发展

最近,从事水处理业务的青岛天兰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愈加顺畅,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的改变就源自2021青岛国际水大会。会上,青岛天兰环境发布了相关零部件采购需求,得到了多家供货商的呼应,公司从中优选出了价格更低、品质更高的供货商,推动了相关业务的发展。

世界水大会会展现场。记者 韩星 摄

这是青岛海洋类会展推进产业发展的缩影。连续举办16年,青岛国际水大会提升了青岛海水淡化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多年来,山东黄岛电厂海水淡化工程、青岛碱厂海水淡化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青岛董家口经济区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等项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从业人员在大会期间前往参观考察,催生了更多合作机遇。如今,青岛已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项目,海水淡化水已并入市政供水系统,真正让海水和城市淡水资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今年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的重要板块,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对接会面向全国直播6场,发布了涵盖海洋新能源、探测观测、海洋生物资源、海上通信技术、海水淡化、新材料、海工船舶等领域的56项海洋科技成果与需求,为青岛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打造了一个高效对接的平台。

在各类“海洋+”展会当中,签订协议共谋发展更是会议水到渠成的结果。在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分部与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与光钰科技(临沂)有限公司、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与青岛欧谱赛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约,一批海洋领域产业成果将在不久的将来在青岛“喷涌而出”。

大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姜大川曾经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有两条路,其中自上而下是实验室的成果去对接市场,自下而上则是企业带着技术需求寻找科研支持。他说,在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以下简称“海科展”)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成果转化的道路都成了“通路”。

通过搭建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海科展让更多的海洋科技研发成果走向市场。仅2016年首届海科展举办期间,就有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加海洋科技成果推介发布会,19家现场发布科技成果,20余家成果发布与需求方成功达成科技成果交易合作意向,这些成果现如今正在青岛“茁壮成长”。

更重要的是,盛会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不因会议结束而结束,而是形成持久效力。受疫情影响,部分海水产品包括远洋捕捞运回产品出口贸易出现下滑,但这样的问题目前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在2020青岛渔业博览会的基础上升级而成的青岛渔业(线上)博览会平台今年正式上线,为中小微及大型渔业企业、个体养殖户、采购商家和个人消费者建立了有效的链接互通,实现了在线支付购买及矩阵式覆盖,提升了水产品经营与流通效率。

除了带来“高屋建瓴”的智慧成果,在青岛举办的海洋主题会展还搭建了聚集科研、企业、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发展平台,为青岛产业升级、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新动能。

目标:建设我国知名的海洋会展中心

盛会与城市总是互相成全。为什么这么多海洋主题的盛会愿意选择青岛,与青岛共同成长?答案显而易见——

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首位,汇聚了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26家涉海科研院所,涉海科研机构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重大平台正在加速建设;此外,青岛拥有省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及涉海两院院士的数量在全国均占据第一。

青岛海洋经济基础雄厚。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4081.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再增长21.9%,占全市GDP比重达32%。这样的成绩背后,是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产业门类,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成果落地提供了沃土。

青岛既是前沿海洋智慧的“输出地”,也是全球海洋成果转化的“试验区”。正因为如此,各类海洋主题的会展才与青岛相得益彰。

不久前出台的《青岛市会展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立足青岛产业和资源,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我国知名的海洋会展中心,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在青岛优越港口条件、雄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汇聚和海洋会展活跃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重大海洋会展活动进一步向品牌海洋会展方向发展,多方策划和引进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新海洋会展活动。

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纵深打好经略海洋攻势,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青岛重任在肩。以“海”为媒,青岛正以更加热情的服务办好一场场海洋领域的盛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承接相关成果在青岛落地,为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海洋强国建设做出青岛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