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占全省三分之一 连续五年!青岛做对了这些

2022-06-22 22:55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创新就是创未来。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

6月2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303个项目(人选)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在这场全省最高规格的科技实力“竞逐赛”中,青岛再一次闪耀出科技名城的光芒。

从数量上来看,青岛102个项目(人选)获奖,总数为近年之最,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从质量上而言,青岛1人斩获科学技术最高奖,并且在101个获奖项目中,青岛牵头项目89项,占比达88%,较去年增加15项、提高7个百分点。

青岛交上的这份“科创成绩单”,既有对过往最具影响力的科创成就的回顾,也饱含着对城市未来的眺望。

聚焦“四个面向”,青岛科技创新成果多点开花,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彰显了青岛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面向未来,源头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注定将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去澎湃动能,为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助力,进一步放大青岛对各路英才的“磁场效应”。

通过这样一场科技实力“竞逐赛”,我们看到青岛的科技创新攀上一个新高度,有理由相信、也有底气期待,这座城市也将在接续奋斗中站上新的高点。

01

亮眼的“成绩单”

盘点近5年“成绩单”,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青岛科技创新的进步轨迹——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岛获奖52项,含省科技最高奖,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39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76%。

2018年度,青岛获奖66项,含省科技最高奖,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52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0%。

2019年度,青岛获奖跃升至100项,占比超四成;其中牵头完成项目85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5%。

2020年度,青岛获奖92项,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74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1%。虽获奖数量较2019年度有所减少,但重新斩获了省科技最高奖。

2021年度,青岛获奖102项,含省科技最高奖,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89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8%。

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笪良龙

可以说,青岛的科技创新成果不但在数量上长期保持优势,在质量上也实现了较为稳步的提升。

科技成果“量质齐升”的背后,实际是青岛科技创新聚焦“四个面向”,源头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持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有力突破、科技惠民作用的充分发挥。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青岛的源头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青岛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相关成果数量持续上升。此次青岛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2项,其中涉及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均是世界各大科技强国面向未来开展竞争的制高点。

面向经济主战场,青岛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近年来,青岛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此次省科技奖,青岛企业主持完成项目38项,占青岛牵头完成项目总数的43%。青岛获奖项目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农业、医养健康等优势领域,优势产业创新引领势头良好,在壮大青岛实体经济、加速产业腾飞方面发挥作用明显。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青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有力突破。近年来,青岛注重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瞄准“卡脖子”技术实施攻关,在重点领域抢占前沿高地,“上天”“入地”“下海”,下好战略先手棋。例如,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是全球海洋科技竞争制高点,更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聚焦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在开采仿真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有力支撑我国首次海域水合物试采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青岛努力让科技惠民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宗旨,从绿色农业到生态环保,从衣食住行到卫生健康,青岛通过多种奖励举措,充分调动高校、院所、企业攻关的积极性,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例如,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进行生物安全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完成了面向生物安全的高可靠智能支撑装备的研制,产品及系统在全国核酸检测实验室、方舱实验室等新冠疫情防控一线获得批量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积累”,铺就了青岛科技创新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长远的道路。

02

青岛的“烙印”

攻关核心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立足发展实际、深耕产业需求、久久为功。也正因此,青岛科技创新的每一份“成绩单”都来之不易,每一项成果都有着深深的青岛“烙印”。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科技创新的“高产田”。

2022年首场山东省院士专家科技合作专题对接会在青岛举行

此次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长期开展海洋环境效应和水下无人探测等相关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水下国防安全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2014年以来,青岛已先后有6名科技工作者斩获省科技最高奖,除笪良龙以外,还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2016年度)、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史伟云(2017年度)、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吴立新(2018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2020年度),获奖者中有5人都是海洋领域专家。

此外,在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水产养殖等涉海领域,青岛获奖项目共计14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14%;在青岛所获的4项技术发明奖中,2项涉海,占比50%;在青岛牵头完成的1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涉海项目4个,占比超过30%。这些都显示出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青岛以制造业起家,制造业成就了青岛今天的光荣与梦想。纵览获奖名单,青岛优势产业展现出强有力的创新态势。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超高清超短焦激光显示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研制的“海洋油气开发井控装备”、青岛科技大学牵头攻关的“高性能子午胎耐脱层关键技术”、青岛大学与青岛瑞华集团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多重杂化纳米组装体及光电生物柔性可穿戴关键技术”等均是此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凸显了青岛在智能家电、海洋装备、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上的创新势头,也是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缩影。

青岛是知名的品牌之都,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是青岛的靓丽名片。在此次的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企业依旧是闪耀舞台的“主角”。

根植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然科学奖,固然是高校院所的“主场”;但是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绝大部分都是由高校院所携手企业共同完成,其中更有不少“重量级”项目由“硬实力”企业牵头攻关完成。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纤维民用航空轮胎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民用航空轮胎技术长达60年的垄断,让“中国轮胎”助力国产民航飞机“腾飞”,一举斩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全纤维民用航空轮胎及特种高性能轮胎,近3年新增营业收入20多亿元。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航空轮胎管理中心设计部经理盛春敬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全纤维民用航空轮胎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该项目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所谓“烙印”,就是要与血肉紧紧相连。青岛的科技创新成果,根植于青岛的产业沃土并不断生长、壮大,也必将反哺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升级、跃迁最有力的支撑。

03

指向城市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

眼下的青岛,正向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奋力迈进,正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所绘制的未来“制造业地图”的指引下全力奔跑。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无不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

实际上,作为“风向标”“指挥棒”,科技奖励的改革也在不断突出重点领域、培育前沿领域,以便更好地面向未来、服务未来。

2021年11月,山东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省份开展科技奖励改革试点,今后的省科技奖将突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技术、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与生物技术、脑科学、空天技术、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

而青岛作为全省科技奖励改革唯一地市,也在立足本土实际,锚定七大优势产业、十大新兴产业、七大未来产业,对科技奖的设置进行优化布局。

除了“风向标”和“指挥棒”的改革,2021年以来,青岛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制度、项目也是密集发布,从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计划”,到大力培育涉海科企的“海创计划”,再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硕果计划”,青岛力图用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政策举措,赋予这座城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期待着,这是一个厚植企业成长沃土,让新的科技企业不断萌芽、让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的未来。

我们期待着,这是一个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让各路英才纷至沓来、逐梦青岛、圆梦青岛的未来。

我们期待着,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创新创业文化、优质营商环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产业集聚、腾飞的未来。

前浪不息、后浪奔涌,有了这样的良好生态,城市创新的源泉将不断涌流,城市的未来将活力充沛。

作者|三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