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校15件小发明获全省特等奖 蜘蛛车能搜救

青岛高校15件小发明获全省特等奖 蜘蛛车能搜救

    一提起3D,很多人会想到电影《阿凡达》。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普通的3D软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魔幻空间。全国3D大赛正是为满足普通人的创新梦想而设的一项赛事。昨天上午,在青岛举办的2013第六届全国3D大赛山东赛区颁奖仪式上,公布了53个特等奖。其中就有15个来自青岛高校的小发明,这些作品用3D技术立体地展示出来,让人仿佛置身未来世界。据悉,这些作品将参加全国总决赛,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变成现实。 

    亮点1

    蛛型船水上水下自由行

    来自青岛大学的蛛型仿生船获得了山东赛区的特等奖。“我们这个项目之所以叫蛛型仿生船就是因为我们的灵感来自于水蜘蛛。”带队老师管殿柱说,他们的初衷就是想设计一款多功能海洋科考船,既能在水面上灵活快速地行驶,还能进行一些水下探险活动。

    “一开始老是找不到将两者完美结合的方案,直到有一天看到电视上的水蜘蛛,给了我们启发。”青岛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仇翔玉说,水面本身是有张力的,这种水中的蜘蛛能够在水上行走,就是因为它们腿上具有很多的刚毛,能够加大与水作用的表面积,受到很大的水的张力作用,这样就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而当它们潜入水中时,全身长满的防水绒毛就会附着许多气泡,犹如进入了一个空气层封闭的套子里。

    于是,他们就为科考船设计了一双能够与水面产生巨大作用面的 “脚”——2艘细条形的浮船。这2艘浮船与主船身是用自动伸缩机械臂连接。而主船身则是按照潜水艇模式设计的。如果需要水底作业的时候,自动伸缩机械臂就会向下伸展,将主船身送到水面下。

    亮点2

    海中“浮球”也能发电

    中国海洋大学有一款发电装置别具一格,获得了特等奖。 “这款装置的创意来源于我们的带队老师张庆力。”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电系的王新宝说:“他曾去南极考察,到了陆地上没有电,用电非常不方便,另外船上非常得晃,我们团队就想到了利用大自然里丰富的波浪能这个点子。 ”

    据介绍,这款漂浮式钟摆波浪发电装置由外壳、摆子、换向机构、增速机构、发电机构组成。当装置漂浮在海中时,受到波浪的拍打而晃动起来,由于摆子惯性较大,它的摆动和整体的晃动之间有延时,摆子和外壳产生相对运动,它们就是将这些波浪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他的都比较好理解,就是这个换向机构复杂些。 ”王新宝说,摆子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摆动,如果不换向,产生的交流电就不稳定,换向之后输出直流电,效果更好。

    记者了解到,王新宝团队已经制作出了模型并进行了实验,4个5w的灯泡并联,发光不成问题。“将来这款装置如果要投入实地使用,可以用于灯塔照明、渔民的浮球的夜间照明等,只需要把产生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里即可。 ”王新宝说。

    亮点3

    全地形搜寻蜘蛛机器人

    说起抗灾搜救,大家的第一反应恐怕都是传统的救援机,“但救援机遇到不平坦的地形就无法前进了,我们团队正是因为在雅安地震期间看到了救援机受塌方阻碍的报道才想到了这个蜘蛛机器人的创意。”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带队老师束奇说,他们的初衷就是想设计一款能在全地形前进的救援机,“不能说是万能的,不能替代其他救援机,但它能够抢时间赶到现场先行救援。 ”

    那什么样的机器能在所有地形畅通无阻呢?团队五个人经过头脑风暴,想到了昆虫。他们以蜘蛛为例,构想出一款“六脚蜘蛛侠”,“蜘蛛能在各种崎岖地形上爬行,蜘蛛八脚,我们设计的六个脚就足够了,”束奇说,“别小看这蜘蛛机器人,它只需要四个脚扎在地上就能稳稳地立住。 ”束奇介绍说,蜘蛛机器人的脚也是它的手,“比方说后四只脚立稳了,前面的两只脚马上变成手,可以搬运重物、拆卸货物,如果墙要倒塌还可以支撑墙面。 ”

    不少“异想天开”变现实

    “以往的3D大赛中,涌现出了不少极有创意的作品。比如,针对地震灾难,有参赛同学设计出为灾区服务的‘空投医院’,有参赛同学设计出‘救援机器人’;甚至有同学设计未来的航母。 ”工作人员说,一些参赛者的设计作品已获得专利,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全国3D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说:“3D技术现在已经嵌入工业的整个流程中。我国要建立以数字化设计制造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体系,3D大赛可以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记者 田璐 见习记者 孙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