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路老头型理发院招牌亮 粉丝光顾20年(图)

上清路老头型理发院招牌亮 粉丝光顾20年

 上清路老头型理发院招牌亮 粉丝光顾20年

    早报讯 时光荏苒,过去那种在街头穿着白大褂,拿着刮刀为顾客理发、刮脸的理发师已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了。不过在上清路榉林山脚下,姜丞祥和一帮老伙计们仍坚守着街头的理发摊和自己的老手艺,20多年的坚持,老理发师们用低廉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满足着中老年人的需求,也让“老头型理发院”这块招牌越来越亮。

    临近春节生意火爆

    来到位于上清路附近的榉林山老年公园,低温天气里冷风不断从公园吹过,但这丝毫没有打扰人们的雅兴,跳舞、下棋、打扑克,冬日的公园里仍是一片热闹景象。在喧嚣的人群中记者注意到,在公园东南角有一处小院子,院子里几名身穿白大褂的老人一刻也顾不上玩乐,手里拿着剃刀、手推刀、梳子等工具,为眼前的中老年人细心地打理头发。在靠近院子的一面墙上挂有一块招牌,牌子上写着“老头型理发院”六个大字。

    观察院里的理发师傅们,与记者平常印象中衣着前卫,造型时尚的理发师们有很大区别,这里的师傅衣着干净朴素,且都是清一色60岁以上的老师傅。临近春节,来院里理发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多,院子的师傅们个个都在忙碌着,以至于记者这个陌生人“闯入”小院,师傅们也没有觉察到。

    “现在还算少的,到了年前的最后一个星期,那个时候人是最多的,平均每天都得理30个以上,一天干下来累得连饭碗都拿不动了。”62岁的姜丞祥师傅告诉记者。

    20多年为6万人次理发

    斜靠在墙上的一块半身镜,一个装满各种理发工具的小皮包、老旧的桌椅和一部只放一首歌的收音机,院子里每位师傅的剃头摊几乎都是这样。开放式的院子谈不上保暖,一些怕冷的女师傅在院子里支起塑料棚子遮风挡雨。“现在这个条件虽然谈不上好,但是我们也挺满足了。”姜丞祥告诉记者,起初在大街上摆摊的时候没有固定场所,还经常被查,那段街头摆摊的日子非常难熬。

    “上理发店剪头发,少的10块钱,现在一般都要15至20块钱,年轻人无所谓,可对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让他们花这个钱理发就稍微有点‘心疼’了,这里剪发带刮脸我们只收5块钱。”姜丞祥告诉记者,考虑到中老年人的需要和理发师傅的实际情况,市北区政府专门在榉林山老年公园这里划出这么一小块地方当理发院,也让他们有了一处固定的营业场所,最多的时候这处院子里曾有11个理发摊。

    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姜丞祥告诉记者,自己40多岁的时候下岗,之后就上街摆摊理发,到现在已经干了20多年了,计算自己服务过的人,老姜算了一下,按平均每天10个人算,除去节假日,20多年里至少服务过6万多人次了。

    与“老粉丝”成了好友

    “老姜,今天生意挺好啊。”今年86岁的咸大爷来到姜丞祥的理发摊前。“哎吆,老咸大哥,你来了啊,坐会儿,这个快剪完了。”姜丞祥赶忙招呼咸大爷坐下。咸大爷告诉记者,自己家住辽阳西路附近,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坐公交车来这里找姜丞祥理发。“我从以前的黑头发一直剪到现在一头白发,老姜剪的头发我最称心了。”咸大爷告诉记者。

    对待这位老客户,姜丞祥自然也是格外上心,给咸大爷理了20多年的发,姜丞祥表示现在双方已经是很好的朋友。姜丞祥表示不光是咸大爷,在院子理发的师傅们每人都有固定的“粉丝群”,他们这些老手艺还能派上用场,离不开这些忠实的老主顾。

    “一直到干不动为止”

    因为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冬日里为了防寒,记者观察到院子的理发师傅们都要穿好几件衣服,光是棉袄姜丞祥就穿了两件。“要是不多穿点,时间长了根本待不住,不出4个小时就全冻透了。”姜丞祥告诉记者,干了这么多年,这里的师傅都是一身的职业病,因为长时间站立,每个人几乎都有静脉曲张、关节炎这些病。

    “儿女们也劝我歇歇吧,可我就是闲不下来,也舍不得这帮老伙计,每天大家说说笑笑的,还有这么多老朋友捧场,说什么咱也得接着干啊。”姜丞祥表示,自己还想再干20年,一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