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揭奥帆赛落户青岛幕后:10万字 40本笔记

    青岛奥帆赛的组织工作非常出色,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微笑的,每个人都是能干、出色的,而且我见到的每个人都十分乐于助人。是大家的辛勤工作,使各国运动员在这里的生活非常舒适和愉快,青岛奥帆赛获得了巨大成功。

    ——2008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说。

    2001年7月13日,对青岛市民来说,这是个特殊的日子,青岛街头 “相约北京扬帆青岛”八个字的招牌已经竖了起来,人们聚集到电视塔和五四广场等地方,等待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大家拿着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谈论着同样的两个字“奥运”,为北京和青岛加油、祝福。

    还记得晚上10时许,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两个字后,整个青岛沸腾了, “北京万岁、青岛万岁”的呼喊声响彻青岛。“深夜我走在五四广场欢乐人群的海洋中,与无数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击掌相庆,泪水数次模糊了双眼……”时任青岛市副市长、青岛奥申委副主任的臧爱民说。

    ◆成功◆

    那一刻,整个青岛沸腾

    2001年7月13日,原青岛奥筹委宣传部副部长韩惠燕刚做完手术处在康复期,但那天下午她早早就找医生请了假,并回家换了衣服,对着镜子仔细梳理了一下因为化疗而稀疏凌乱的头发,又化了淡妆。和朋友一起赶到青岛电视塔的奥运大厅时,天还没有黑,被薄薄海雾笼罩的太平山清风徐徐,给那个夏日的傍晚送来了一丝清凉。韩惠燕在奥运大厅里找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悄悄坐了下来,看着眼前来回穿梭的市领导和申奥工作人员,眼前的一切都很熟悉,就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她有信心。

    晚上9点40分,最后的结果就要出来了,奥运大厅里忽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当“北京”两个字从萨马兰奇嘴里说出的时候,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怦然爆发,我们成功了!今年3月27日,已经退休的韩惠燕在家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仍然眼眶湿润。因为当时的她为青岛申办奥帆赛已经奔波了3年,编写了10余万字的材料,记下了40多本笔记,在申奥的最后时刻,却因为患病住进了医院。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一刻的沸腾化作了青岛筹备奥帆赛的动力,有了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让结果完美呈现。正如2008年,时任青岛市市长夏耕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代表京外赛区发言时自豪地宣布的那样:我们以科学的赛事组织、严密的安全保卫、高效的城市运行、热情的志愿服务、规范的礼宾接待、优美的城市环境,兑现了郑重承诺,实现了奥运梦想……

    ◆开始◆

    10天完成万余字报告

    “青岛与奥帆赛结缘,其实来自一个偶然得来的消息,正是这个消息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韩惠燕告诉记者,青岛老运动员王志敏在北京无意中听说秦皇岛要申办奥帆赛,于是马上向市领导汇报了这个信息。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够携手北京承办奥运会是各大海滨城市梦寐以求的愿望,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其他优良设施,青岛应该参与申办2008年奥运会。”当时分管体育工作的臧爱民说。

    1999年3月7日,当时负责市体委宣传工作的韩惠燕在市政府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臧爱民说起“申办奥运”这4个字。3月31日,韩惠燕正式接到了准备材料的任务。“白天跑单位收集资料,晚上加班熬夜梳理材料,10天时间完成了1.3万字,包含‘青岛市情’和‘承办海上赛事优势’两大部分。”韩惠燕说,其中包含了青岛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建设、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域概况、海港口岸、住宿通讯、航海运动、航海场所、北海船厂搬迁、水上运动远景规划等详细内容。

    “1999年5月13日是我非常难忘的一个日子,也是青岛申办奥帆赛的开始。”臧爱民说,那天她和时任市体委副主任陈敬莘到北京递交了申办报告,当时北京的奥申委还没挂牌成立,他们首先来到国家体育总局,接待他们的是副局长张发强和段世杰。看完青岛的申办报告,他们给予了青岛很高的评价。6月11日,臧爱民与陈敬莘第二次前往北京,再次向北京市递交了申办报告。

    此后的几年里,青岛—北京的航线几乎成了臧爱民等申奥工作人员的上下班路线。“在我任北京奥组委执委期间,由刘琪主席主持的奥组委执委会会议共计118次。执委会非常严格地执行会议时间,下午3点开会,5点结束,保持着极高的效率。”臧爱民回忆说,在她的记录中,自己大约参加了80余次会议,基本是早班飞机出发,晚班飞机回青。每次回到青岛,臧爱民都要连夜召集相关部门开会,传达执委会会议内容,并且为下次会议做准备。

    ◆争取◆

    一次成功的申奥公关

    就在一切看上去顺利进行时,1999年6月28日,市里得到消息,在北京奥申委 “关于第29届奥运会28个竞赛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赫然标注着:帆船帆板比赛的首选地点是秦皇岛。

    7月5日上午,市政府1073会议室召开了一个紧急协调会,所有和申奥有关的人员都到会,大家从会上得知了眼下申办的严峻形势,但同时也得知了市领导绝不错失良机的决心。“大家讨论后,还是认为青岛的各方面条件都胜于秦皇岛,只要工作做到了,青岛还是最有希望的。”

    臧爱民说,市政府决定再次到北京递交材料。

    1999年7月13日,臧爱民和韩惠燕等人又一次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水上中心递交了一份内容翔实的材料,中心张清主任翻看着材料,脸上逐渐绽开笑容。“这份材料给了我们选择青岛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张清这句话暂时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努力没有白费。7月15日,也就是北京限定的最后一天,水上运动中心郑重向北京提出“把帆船比赛放在青岛”的建议,青岛再次被推上了竞争的前台。

    “我们得到消息,时任国际帆联主席的保尔·亨得森先生即将前往海南三亚,参加一个活动。如果能得到国际帆联的支持,那么青岛在竞争中胜出的希望会更大。”臧爱民当即决定,马上邀请亨得森主席。10月18日,国际帆联主席亨得森应青岛市政府的邀请,首次来到青岛。当时正是10月金秋,青岛天高云淡的日子,在从栈桥到石老人的游览过程中,亨得森被青岛的美丽风光深深吸引。在青岛国税局大楼楼顶上,俯瞰准备作为帆船中心和比赛场地的浮山湾时,亨得森禁不住发出赞叹。

    “青岛是我所见过的亚洲最美丽的城市,它完全具备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条件,并将成为亚洲最好的海上赛场。”离开青岛后,亨得森给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和吕圣荣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青岛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加赞赏,其中提到如果国际奥委会征求单项协会意见的话,他只同意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并希望两位委员能帮助青岛成为北京的申奥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