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消防车退而不休 练新兵为一线运装备(图)

退役消防车退而不休 练新兵为一线运装备

退役消防车退而不休 练新兵为一线运装备

退役消防车退而不休 练新兵为一线运装备

    市民们的私家车一旦到了报废时间,或是销售给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或是当成废铁进入炼钢炉,服役10年后,退役的消防车应该去哪儿呢?昨日记者探访了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获悉,不少曾上千次出入火场战功卓著的“退休”的消防车在这里经过“返聘”后重新上岗,或是和老兵一起走上讲台培养新一代的消防车司机,或是经过严格的“体检”后,被改成拖车车头,随时准备拉着装有各种消防装备的集装箱奔向急难险重的救灾一线。

    现场探访 服役10年要“退休”

    昨日下午,记者在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看到,一辆2米多宽、7米多长的黑色卡车底盘停在维修车间内,与一般卡车不同的是,这辆卡车发动机和车轮之间有一上一下重叠着的两个3米多长取力器轴承。 “普通车辆只有一个取力器,只有消防车,才会有两个叠在一起的。 ”顺着消防官兵的指引,记者看见,底盘北侧堆着一个被拆开的红色报废车头,方向盘、仪表盘等设备还在里面。消防官兵告诉记者,这是一台2003年入伍服役的东风水罐消防车,2013年退役后,被拆解。

    “部队有一句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消防官兵称,在公安消防部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员,也适用于装备——根据公安部消防局颁布的《城镇公安消防队(站)执勤消防车退役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二款,执勤年数超过10年,应予以退役。 “再好的战士也会面临退伍,消防车也一样。 ”战勤保障大队一名入伍10余年的战士告诉记者,每个战士刚到部队时,与威武的消防车朝夕相伴,都会和这些无言的战友结下深刻的感情。但消防部队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特殊性,必须保证装备100%的可靠,在火场不能发生任何故障,因此,服役期满后,这些在火场立过赫赫战功的“老英雄”也必须退役。眼看着它们离开部队,经常与这些消防车一起出任务的消防战士们心里也不是滋味。

    退休“返聘” 半年培养20多名消防司机

    尽管不能在奋战灭火和救援战斗的一线,但这些“退休”的消防车在战勤保障大队官兵的引导下,还在发挥着余热。除了这台东风水罐车外,战勤保障大队还停放着一台15吨的重型水罐车、两台9吨的斯太尔水罐车和一台40米高的高喷消防车。据介绍,这些消防车均已服役期满,为期10年的服役期内,多数水罐车出勤次数达到千余次,重型水罐车和高喷车都曾参加过多次重大险情的救援。

    “别看这台东风水罐消防车已经拆了快半年,但它还是没闲着。 ”战勤保障大队一位消防战士对记者说,在一些位于老城区、规模不大的消防中队内,由于在狭窄的巷道里通过性好、易于停放,这种东风水罐消防车依然还是主战装备。正因为此,这台已被拆解开的消防车已经和大队的老兵们走上了训练新兵的讲台,每到有新驾驶员培训时,大家都会来此轮番学习大型车辆的内部结构和车辆运转的各种原理,在半年内培养了20多名消防车司机。 “我们要求中队驾驶员能自行排除一些小的故障,如果不学习车辆原理等基本知识,根本做不到。 ”战勤保障大队官兵告诉记者。

    重新上岗 体检合格还能出大力干后勤

    根据消防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人口总量急剧增加,社会财富大量积累,包括火灾在内各类公共安全事故和极端自然灾害也明显增多。 2008年,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建立“主动、集中、精确、持续保障”的消防保障体系的要求,青岛和北京、济南、深圳等地一样,成为了我国首批31个成立专业化战勤保障大队的城市。 “我们不出动则已,一旦出动就是大事。 ”战勤保障大队官兵告诉记者,一旦有大现场,他们随时要执行车辆维修、油料补给、装备补充和伤员救治等任务,他们准备好了很多集装箱,将需要的装备器材装运到现场。为此,他们专门将一辆李沧消防李村中队退役下来、能拉9吨水的水罐车车头改装成了拖车车头。在去年三月西海岸一橡胶仓库轮胎起火的现场,这辆车就曾拉着满满一车装备,从北岭赶往40多公里外的火灾现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服役的消防车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水罐车、水罐和泡沫消防车、抢险救援车和登高平台车。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吨位的水罐车,价格最高的则是登高平台车。每年,战勤保障大队都要对数百辆各类消防车进行严格体检,确定其中需要退役的车辆。经过体检合格后,退役的消防车可以改成拖车或教学工具,拖车主要负责运输消防集装箱,里面装有医疗设备、防化装备、破拆工具、钻头、无齿锯等,也可拉做饭工具。

    “不是每辆退役消防车都能重新上岗。 ”消防官兵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消防车改成后勤供应车留用,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且得到环保、质监部门的检查许可。 “这些检查非常严格,不亚于人的一次全身体检。 ”消防官兵称,不仅要对发动机、刹车片和油路检查,就连车轮的每个花纹,都要细细检查,各个部门的检查都通过,才能重新上岗。(记者 刘卓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