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合搜寻一战沉船 海水能见度仅1米致取消

中外联合搜寻一战沉船 海水能见度仅1米致取消

中外联合搜寻一战沉船 海水能见度仅1米致取消

中外联合搜寻一战沉船 海水能见度仅1米致取消

    自从今年五月份确定了搜寻计划后,中外双方潜水员便开始为让已经沉睡在胶州湾一百年的奥地利战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俗称“茜茜公主号”)重见天日忙活了起来(本报5月10日曾报道)。昨天,此次搜寻活动的首个下水日终于到来。但浓浓的雾气和很低的光照为水下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水下的能见度连一米都达不到。来自美国的海伍德教练只好让大家穿上装备,走进海中进行了一次针对性训练。

    首次行动遇上坏天气

    “这种天气不行啊,看都看不清,太有难度了。 ”昨天上午9时,在一浴旁的琴海潜水俱乐部内,五名中方潜水员正和来自美国的两位潜水教练商量着下海程序。自五月份确定搜寻位于胶州湾内的奥地利一战沉船“伊丽莎白皇后号”后,昨天是计划中的首个下水日,但是岛城浓雾弥漫,空气中的湿度极高,使得光照率很低,水下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

    俱乐部中各种讨论声交织在一起,讨论的中心就是这种天气应该怎么办。最终,海伍德教练还是决定大家都穿上装备到海边试试。“有的时候我们定了计划就必须执行,就算是恶劣天气也不能更改。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适应机会,我们应该能胜任大部分的环境。”海伍德介绍,在制定计划时就已经考虑到青岛的天气,包括气象、水文不理想时应该怎么办。按照他的意思,就算无法进行真正的水下搜索,到这种环境中去做培训也是行动的一部分。

    潜水员没下海先挨批

    “搜寻沉船是一个团体的行动,必须大家合作完成,下水的潜水员各司其职、相互做备份,相互做保障,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琴海俱乐部的负责人张连玉告诉记者,整个培训中团队合作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因为挑选出来的潜水员技术都是过硬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完全过关,缺乏的是彼此合作的经验,而合作正是这种大型水下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记者随着队员们来到东海国际酒店旁的海滩,参与首次下水的五名潜水员已经带着装备在这集结。记者看到,海伍德正在对一名队员交代着什么,脸上的表情非常严肃。原来一名潜水员装备上的气阀管压在了气瓶后面,自己穿着沉重的装备怎么也够不到,而旁边的四名潜水员虽然看到,却没有人去帮忙。“大家为什么不去帮助他呢?你们是一个团体,不是个人,切记。 ”海伍德一面严肃地纠正着大家的行为,一面以事例告诉大家这样做的重要性,五名潜水员面面相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临时改为适应性训练

    海伍德最后一次检查完五名队员的装备后拍了拍大家的肩膀,队员们此时已经显得很兴奋,一头扎进了水中。此时记者看到,整个海面上空浓雾弥漫,海面和天空已经灰成了一片,特别是光照很低。记者带着水镜把头埋到水中看了一下,一米远地的一个标杆看起来非常模糊。此时,潜水员们已经距离记者20多米,大家不时把脑袋露出海面,做出摇手的姿势,张连玉告诉记者,他们觉得水下条件很差,看不到东西。

    记者了解到,今年整个搜寻计划时间很长,一直会持续到十月份,这主要考虑到水温的问题,另外就是水文条件的限制。张连玉说,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沉船所在的区域是一个航道,这就说明不断有船从上面经过,而巨大螺旋桨会让海水中伴随着泥沙,使海底浑浊不清,有着极大的难度。上午10时许,空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海伍德脱了鞋袜,除了站在海中观察远处几名潜水员外,还不时通过平板电脑看着一幅卫星云图。最终,他还是决定放弃计划中的搜寻行动,让大家在水中进行低能见度的针对性训练。“安全是第一位的。 ”海伍德和记者说。

    新闻回顾

    中外联合搜寻一战沉船

    一百年前的11月2日凌晨3时,一艘排水量4000多吨的奥地利战舰在发射完最后一枚炮弹后,舰上官兵打开位于船底的阀门,将船沉没在团岛与黄岛之间的主航道上,以达到防止军舰落入敌军及堵塞主航道的目的。

    今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一个足迹曾遍布全球海域、发现过二战沉没航母和潜艇的国际专业潜水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条名为“伊丽莎白皇后号”的沉船,并联合青岛一家潜水俱乐部共同制定了寻找这条战舰的计划。根据安排,目前整个团队正在进行下水前详细的安排部署,当天气和水文条件允许时,将随时进行多轮的水下探寻。一旦寻找到线索,将立即上报青岛市文物局,作进一步发掘。(记者 周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