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泰体育场曾叫第一体育场 田径场德国人所创

    青岛第一体育场自1933年落成。青岛第一体育场落成之前,汇泉就有始建于1924年的万国体育会(曾叫青岛竞马俱乐部,后叫青岛赛马场),在青岛第一体育场之后,新中国的第一个航海运动学校——青岛航海俱乐部于1953年5月成立。

    作为唯一的市级中心体育场,建国后,曾为各级运动队甚至国家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它还保持和创造过我国大众体育的最高纪录,1991年被新华社等15家新闻单位评选为当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为青岛赢得过诸多的荣誉。

    契机:决定建设体育场

    青岛市的体育活动,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所开展,由于没有正式的体育场,组织比赛多在汇泉跑马场进行。

    青岛拥有第一个体育场,有两个无法绕开的重要历史人物,一个是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一个是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这里先说宋君复。1932年,在张学良的资助下,时任东北大学体育系教授宋君复,作为教练带领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奥运会。宋君复是个有心人,时刻心想振奋中国的体育事业,在美国期间,考察洛杉矶奥运会的体育设施,回国时带来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资料和照片。他回国时,也没有料到这些资料会在青岛大有用武之地。由于东北已被日本占领,宋君复不愿回东北,他和同时在东北大学体育系任教的郝更生夫妇一起来山东大学任教。

    1932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第16届华北运动会上,作为第16届华北运动会青岛代表团教练,宋君复还担负着市长沈鸿烈安排的一个任务:把17届华北运动会的帅旗扛回青岛,争取第17届华北运动会来年在青岛举办。当时的青岛是直辖市,之前从来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能。可是,主办方还是把举办权交给了山西太原。

    1933年10月,华北运动会没有在山西太原,反而是在青岛拉开了帷幕。世上的事有时就是这样机缘巧合,青岛市档案馆的周兆利处长介绍说,1933年夏天,山西突然发大水,到了7月份,太原城的大水还是没有排出去。一场洪水把太原的承办权冲掉了,青岛市政府特批了760公亩土地,体育场观众容纳人数为15000人,目标锁定华北之最,限期三个月完成。

    当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迎接运动会,召集了教育、工务部门设计人员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市体育场事宜。宋君复在筹建体育场的商讨会上,展示了携带回来的洛杉矶体育场图样,几经讨论研究,决定采用洛杉矶体育场的样式修建,青岛体育场按此图样四分之一的比例缩建。场址选在山清水秀的汇泉村前,体育场建成后枕山抱海。

    落成:第一体育场的诞生

    体育场由青岛市工务局郑得鹏、马永祥设计,投资了19. 26万元。于1933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6月底全部建成,4个月竣工。田径场是德国人地姆博士所创,椭圆形400米一周的弯道6条,直道8条,弯道由三个半径组成,离心力小,同时因弯道半径短,也便于清晰地观看比赛。体育场北大门(主楼)由3层门楼组成,设有3个拱形入场大门,内侧顶端设钟楼,雄伟壮观。体育场周围环以15级看台,可容纳15000人。体育场除田径赛场外,还设有排球场和网球场。场内的照明设施、场外的绿化美化都带有西方特色,整个体育场当时是全国一流的。

    体育场建成后,沈鸿烈在体育场北门楼题名“青岛体育场”,并刻碑石镶嵌在城墙上,“自古盛世之民健而多寿,衰世之民多夭……民积弱已久……市属中小学加授军事训练,以冀贯通德智体三育”,碑石的字字句句都传达了建体育场的宗旨——“树民族自强之基础”。这一年7月,第17届华北运动会在此举行。沈鸿烈任大会会长,张伯苓任总裁判。

    青岛的许多运动健儿参加了比赛,在田径、网球、棒球、垒球、游泳等项目上夺得冠军、亚军。游泳比赛的赛场设在栈桥西侧,从资料照片上可以看出用小旗隔成的泳道分明,栈桥上挤满了观众,蔚为壮观。青岛女子游泳队“何氏三杰”在运动会上创佳绩,何文锦、何文静、何文雅三姐妹成为传奇式的人物。

    从此以后,青岛的群众拥有了第一个体育场,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当有重大的体育赛事就在此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