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长而向下弯曲,轻盈的脚步,灰色的羽毛,捕食时将长长的喙完全插入泥土中的瞬间特别令人着迷。市民孙先生在城阳墨水河沿岸蹲守了将近一个月后,终于在国庆长假期间将“魂牵梦绕”的主角留在了相机的底片上。而这只叫大杓鹬的国际濒危鸟类正在从东西伯利亚飞往它们的越冬地新西兰,中途在青岛沿岸补充食物。
蹲守一个月与鸟面对面
每年10月,正值一年一度的候鸟迁徙期,青岛地区作为候鸟迁徙的传统“鸟道”,每到这个季节都能吸引众多的观鸟爱好者和保护者的重点关注,特别在沿海沿河沿岸的湿地,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10月5日一早,在城阳墨水河沿岸,市民孙先生在薄薄的雾气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望远镜,远处一公里左右,几十只鸟正在湿地里觅食。记者看到,昨天的风很大,孙先生的眼睛不断流着眼泪,长时间前倾的姿势也让他感觉到很痛苦。
“真想再看看它们,昨天没看够啊,见着它们太不容易了。 ”孙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位观鸟爱好者,也是一名鸟类保护者。昨天中午,在望远镜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只鸟通体灰色,大小与白鹭相仿,走起路来轻盈而优美,最为明显的是它的喙,长而下弯,非常特别。“是鹬!看嘴巴应该是大杓鹬,我终于见到它了! ”孙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近两年观鸟的时候都会专门做一些功课,鹬类是他现阶段的重点观测对象,但是这种鸟飞行高度高,迁徙路线长,而且很少中途下来补充食物,所以去年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从今年9月10日开始,孙先生又开始了第二年的搜寻,在蹲守了将近一个月之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只大杓鹬与他“面对面”了。
观鸟发烧友钻帐篷拍到“吐”
“喜欢一件事情,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看了关于这件事情的介绍,或者知道它的神奇,我喜欢鸟也是这个原因,我是看了一部关于鹬鸟的纪录片后对鸟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起初就是玩玩,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发烧级人物了。 ”孙先生告诉记者,让他最为震惊的就是候鸟的迁徙能力,虽然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天鹅的长途奔袭,但是每当看到一种其他鸟类时,发自内心的震撼就会涌起。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更好更方便地看鸟,孙先生花了7万多块钱购买了一台世界顶级的观鸟镜,这可以让他在距离目标数百米的地方进行清晰地观察,避免了普通设备距离鸟类太近而惊走目标的劣势。而且为了留住影像,他还购置了一个专用的拍照零件,这个零件可以把手机和望远镜轻易地连接起来。 “观鸟是个乐趣,但却考验身心,我在这里将近一个月了,白天的时候眼睛几乎都在望远镜上,到了晚上就头昏眼花的。因为精神太集中了,一旦放松下来就会经常吐。 ”孙先生笑着告诉记者,起初他也是在河边扎了一顶帐篷,但是因为体格比较胖,每次进出都是一种“折磨”,而且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后来把车开到了岸边,晚上有时就在车里休息,第二天天一亮就又投入到搜索候鸟的工作中。 “现在还凑合点了,蚊虫少了,九月初的时候,浑身被咬得没有一个好地方。 ”孙先生说。
计划拍摄所有过青候鸟
“大杓鹬夏季的居所在东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而冬天则要迁徙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种上万公里的迁徙怎能让我们不震撼? ”孙先生的眼睛一边盯着远处的水面,一边和记者聊天,他对记者说,他的愿望是看遍所有经过青岛的候鸟,而且都要拍摄下照片,特别是大杓鹬的近亲——斑尾鹬。
他说,青岛这几年湿地越来越多,在新湿地开发的同时,传统湿地的生态系统正在慢慢完善,这就吸引了很多候鸟来到这里补给休息,即便是像大杓鹬这种中途不太下落的鸟类也会于迁徙的途中在青岛留下足迹,这一点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来看非常明显,他对候鸟的观察和记录实际上是从鸟的角度来证明青岛本地生态的变化。 “斑尾鹬是大杓鹬的近亲,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嘴巴向上翘,而不是向下弯曲,我希望能够见见它,亲眼看看这个神奇的生物。 ”
据记者了解,斑尾鹬是从北美迁徙到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青岛也是它的理论歇脚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鸟类可以在迁徙途中五天五夜不休息,这也是最吸引孙先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