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路小学的天文馆,孩子们在学习天文知识。
湘潭路小学的学生在上陶艺课。
湘潭路小学开设了茶艺课。
沧口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学校配备了20多种乐器。
沧口学校的iPad教室,学生在平板上画画。
大型报告厅、风雨操场、食堂、游泳馆、多功能教室……这些一流的教学设施配备,都出现在李沧新建的学校里。今年,李沧启用6所高标准建设新学校,数量空前。随着城市建设和旧村改造的推进,李沧区的教育设施也进入了新一轮建设和规划,明年将投入15.2亿元,开建8所中小学。
观天文学陶艺,外来娃乐开怀
位于李沧区湘潭路36号的青岛湘潭路小学,是一所异地重建的学校,今年9月1日正式启用。
30日上午,记者走进湘潭路小学,看到宽敞的校园简单大气,米黄色和酒红色相间的教学楼,烘托着细腻、柔和的氛围。在A座教学楼,一架崭新的钢琴摆放在大厅的显眼位置。
湘潭路小学副校长王燕介绍,学校建设规模为30个教学班,能容纳1300多名学生。现在有17个教学班,723名在校学生。新校配有室内体育场、轮滑广场、学术报告厅、餐厅等设施,还设置了特色功能处室,满足学生多彩课程的需求,如陶艺室、茶艺室、科学OK吧、机器人室、天文馆等。
据了解,在湘潭路小学,92%的学生是新市民子女。学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全校700多名学生,仅有两人在校外报兴趣特长班。其他孩子的艺术特长几乎都是在学校的社团中学的。如今新校建成后,孩子们享受到了优美的教学环境和一流的教学设备。
在天文馆教室,通过数字星空仪,一个模拟天空出现在天花板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各种星座。在科学OK吧,六年级的学生在上科技课。五六名学生一个小组,共同制作一个摩天轮。“我很喜欢科技课,因为我喜欢动手做一些东西。”老家在日照的六年级二班的陈欣说。王燕说,科学OK吧就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九年一贯制,打造美术特色
青岛沧口学校也是今年9月启用的一所新校。这所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小学部面向学区内招生,初中部则由原来的青岛22中整体搬迁而来。
原青岛22中始建于1923年,占地9175平方米。现在的新建学校占地4万多平方米,教育设施配备为全市一流。建有室内体育场、室内游泳池、学术报告厅等。除常规处室外,还配有现代化专用教室:校园电视台、专业录播教师、陶艺室、茶艺室、烫画室、iPad教室、专业舞蹈教室、专业书法绘画室等。学校师生餐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学校现拥有教职工130人,拥有多名省市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
在沧口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搞艺术特色教育,不是单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长刘国宏介绍,目前学校配备了二胡、古筝、中阮等20多种乐器,开设了很多艺术社团课。
初一女生王雨辰在学校学习了中阮、古筝等。她说社团的同学前不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乐器合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启用六所新校,部分学校超出省标
今年9月,李沧区启用了4所新建学校,除了湘潭路小学、沧口学校,还有青岛王埠小学和青岛文正小学。而在即将到来的11月,青岛文昌小学、青岛枣山小学两所学校也将投入使用。一年之内启用6所高标准建设新学校,在李沧史无前例。
李沧区教体局调研员宋丽华说,随着城市建设和旧村改造的推进,李沧区教育设施也进入新一轮布局规划和建设中。2006年,李沧区完成“2013—2020年全部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学校规划建设坚持与周边小区建设同步。2012年至今,李沧区投资近10.31亿元,完成11所中小学新建、改造工程,增加教学班348个,学位15780个。
为了使新建学校实现设计标准和建筑质量的高标准,2013年,李沧区在国家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李沧区实际情况制定《李沧区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基本手册》,该标准部分内容高于省标。《手册》对洗手盆的高低、教室内插座的数量位置、窗户如何开等细节问题,都作了技术指标要求。
另外在新校建设之初,区教体局就提前确定校长,校长参与学校建设,根据办学特色,提出调整和完善意见。
明年建八所新校,三所计划启用
记者从李沧区教体局了解到,2015年,李沧区还将投资15.2亿元,新建8所中小学,其中有三所学校将在明年启用。这8所学校分别是青岛64中、东川路小学、徐水路小学、南岭小学、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广水路小学、宾川路小学、青岛实验初中李沧分校,其中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广水路小学、宾川路小学明年启用。根据李沧区教体局的总体规划,全区东中西不同区域的新建学校将分别建设游泳池,通过资源共享,让所有学生都学会游泳。
在推进新校建设的同时,李沧区还积极推进原有学校的改造。今年拟投入1.2亿元对原有学校进行维修、绿化,对食堂、校外厕所等进行改造提升,统一教学设施装备。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李沧区也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快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目前已引进齐鲁名校长3名,省市级骨干教师48人。(记者 李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