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警报试鸣日源自德军强登栈桥 揭秘警报器

    今天上午10时至10时20分,全市将举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与此同时,设置在马路边的12个新型多媒体警报器将迎来“首秀”。据了解,与传统警报器不同,这种新型多媒体警报器不设置在高处,而是“站”在路边,不但可以鸣放防空防灾警报,还可以在LED显示屏上播放相关文字信息。

    新鲜

    能发声也播警报文字

    昨天上午,记者随市人防办工作人员巡查市区部分人防警报设施。在市南某小区里,一台新式警报器十分吸引眼球。它不再是立在架子上圆鼓鼓的喇叭,而变成了一台LED显示屏,并配有太阳能板、接收电线等设备,看起来颇显“高大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警报器名为多媒体警报器,除了能播放人防警报之外,还能显示文字信息。“以前的警报器只是简单的发声,通过长短音及停顿时间提醒市民播放的警报类型,但有不少市民对警报辨别并不了解,不知道鸣响的警报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注意事项。”工作人员说,“这种多媒体警报器内置扩音喇叭,在鸣放警报的同时,大屏幕上会显示正在播放的警报名称以及注意事项等文字信息,让市民一目了然。 ”

    市人防办指挥通信处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多媒体警报器全市共有12个,分布在各个区市。 “从去年起,我们已经开始陆续安装,2013年警报试鸣时,部分多媒体警报也进行了试运行,之后我们又对设备进行了调整,今年全市的12个多媒体警报器将首次一起参加试鸣。 ”与传统警报相比,多媒体警报器不必安装在楼顶,它们多“站”在路边,设置在小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多媒体警报器约有2米多高,‘藏’在周围的建筑物中间,因此受雷电影响较小。 ”另外,传统警报在鸣放时,起初声音就比较大,一些年纪较大的市民可能会受到惊吓。 “多媒体警报也将解决这个问题,它在鸣放时,声音由小渐大,听起来更加缓和。 ”

    目前青岛现有的警报器共有三类: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和多媒体警报器,其中多媒体警报器维护成本更低,维护人员无需东奔西走挨个调试,只要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软件进行远程调试即可,节省人力资源。

    目前多媒体警报器的大屏幕主要配合警报试鸣播放相关信息,下一步屏幕的功能也将不断拓展,比如播放公益信息、天气预报等。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警报供电主要依靠太阳能,市人防办将开始探索使用太阳能、市电双路供电等保障措施,确保在特殊环境中多媒体警报器依然能正常运转。

    据了解,多媒体警报器发出的声音覆盖范围只有传统警报器的一半,但这样覆盖范围小却相对灵活的设备,今后将逐渐成为主流。 “传统警报覆盖范围虽然较大,但如果某个区域出现紧急情况,警报鸣响时影响的范围也相对较大。换成了多媒体警报器,可以缩小鸣放范围,比如在停车场、小区等区域发生紧急情况时,只要鸣放该区域内的警报即可,以提醒居民撤离或做其他应急准备。而且多媒体警报器还将采用无线跳频技术,抗干扰能力更强。 ”工作人员介绍,青岛是全省多媒体防空防灾警报报知系统试点城市,今后我市也将加大多媒体警报器的数量,并使之渐渐取代传统警报。

    新闻延伸

    青岛人防警报“走”过四代

    市人防办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信号的不同可将青岛的人防警报分为四代。 “最早的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是手控警报,即每个警报鸣放点都有工作人员看守,大家根据规定的时间统一按下开关,让警报发声。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青岛由手控警报变成了由电话线控制的警报器,每个警报器都与主机用电话线连接,通过线路统一控制警报。 “这时每个警报器前就不用再安排专门开关警报的人员了,但有线警报由于线路较长,维护十分困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青岛开始实行无线电控制警报器,由全市统一发放无线电信号,警报器接收信号之后自动开启开关。这种警报器虽然没有了“有线”的烦恼,但也容易受其他信号的干扰,准确率比较低。从2000年至今,控制警报器的信号从无线电变成了数字无线信号控制,通过数字短波通讯系统,便于传输和加密,不容易被干扰。

    相关链接

    多媒体警报器将“入地”

    随着青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区域的防空防灾警报系统也将逐渐建立。 “现在青岛部分地下人防工程会鸣响警报,但都是将地面上的警报声音通过广播在地下空间播放,下一步我们将在地下空间安装警报器。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地上较为空旷的环境相比,地下空间比较封闭,如果采用传统的警报,密闭环境里声音较大,声压也增加,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 “目前我们初步打算在地下空间使用多媒体警报器,安装之前需根据不同人防工程的特点选择设置警报器的地点。 ”

    青岛三种警报器优缺点

    电动警报器

    主要依靠电动机旋转模拟出警报声后再扩散出去,但这种警报维护成本较高,周期较短,易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

    电声警报器

    目前青岛使用最多的警报器终端,警报器自身带有扩音喇叭,还可插入人声进行语音提醒,这种警报器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周期较长,抗外界腐蚀,但由于只有声音,辨识度不高。

    多媒体警报器

    除了能播放人防警报之外,还能显示图文信息。不必安装在楼顶,设置在小区路边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受雷电影响较小。鸣放时声音由小渐大,听起来更加缓和。此外,维护成本更低,维护人员无需东奔西走挨个调试,只要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软件进行远程调试即可。

      专业提醒

    警报试鸣要听“门道”

    今天上午10时至10时20分,全市将举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市民可仔细辨别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和灾害警报信号。预先警报为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为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为连续鸣放3分钟。灾情警报鸣15秒,停10秒,再鸣放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2分钟。试鸣时,四种警报信号之间间隔3分钟。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人防组织指挥信息化系统全面升级,使用抗干扰更强的无线跳频技术。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与我市各个部门联网,出现紧急情况时可及时对接,同时也便于各部门的应急方案的管理。另外,今年市人防办还新成立了网电防护、心理防护、伪装防护等人防专业队伍,针对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由专业人员进行网络电路、心理干预、重要经济目标伪装等工作。

    新闻内存

    青岛警报试鸣日期源自德军登陆时间

    据了解,我市之所以选择在每年的11月14日试鸣防空警报,是因为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略军在青岛栈桥强行登陆,武装占领青岛,青岛从此沦为 “殖民地”。从1993年开始我市会在每年11月14日鸣放防空防灾警报,一方面是唤起市民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让市民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记者 王婷 实习生 戚杰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