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岛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市政府12月29日发布的《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共规划4099所中小学幼儿园,而截止2013年底,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总量为3584所。由此可见,《规划》不仅是对青岛教育设施布局的优化,几乎是对青岛教育的重新架构。
缘何对青岛教育重新布局?《规划》为2020年后的青岛教育带来怎样的成长态势?
背景:教育应城市发展而动
两个10岁的孩子,一个说自己班的同学越来越多,而另一个却感慨班里的同学越来越少。前一个孩子在城市小学读书,后一个则在农村小学读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城读书,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在青岛乃至全国都屡见不鲜。
来自淄博的司巧艺今年秋季新学期刚刚转入李沧区王埠小学五年级,没有预想的不适应,她很快地融入到新学校,还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我喜欢新学校,这里有许多多功能教室:茶艺室、陶艺室、无土栽培室,还有风雨操场,感觉很新鲜,和以前学校只有一个教室只是上课下课很不一样。前几天,我们还和四年级的同学一起,听了地铁公司的叔叔来讲地铁知识。”投资1.3亿元王埠小学现有491名学生,外来娃多达302人。
来自李沧区教体局的最新统计显示,李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2014年为37500余人,而2008年仅为20528人。这个巨大的增幅主要源自新市民子女学生的增多。6年间,李沧区义务教育阶段新市民子女学生由9725人增至18190余人,增长率为87%,如今新市民子女学生已占在校生总数的48.5%,其中初中为41.2%,小学高达51.2%,比例最高的学校如青岛湘潭路小学等超过90%。
另有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超八成孩子进入输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新市民子女13万名,占在校生比例全市达到18%,市内三区达到34%,使青岛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外,随着城市发展,我市还教育设施资源布局还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老城区学校教育设施达不到省定标准,严重制约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设施难以适应城市产业布局调整需要,产业发展重点区缺乏相应职业教育设施支撑;高等院校数量偏少,综合实力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等。
教育的前瞻性特质呼唤教育设施提前布局。《规划》耗时8个月,今年4月初定稿,后经专家多次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发放3000多份问卷,累计13万个数据,终于发布。
内容:我市两年将新增40万个学位
《规划》中规划建设1909所教育设施中,幼儿园1087所,小学494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4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5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校外教育设施7处,中等职业学校21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预留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并提出近期2014-2016年建设计划和2017-2020年规划建设及远期预留规划项目。
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在发布上介绍,2014-2016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各级各类教育设施593所,目前均已明确具体时间、地点和区市,将新增的教育设施用地9千多公顷,建成约7万平方米的校舍,提供优质学位40万个。2017-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设施852所。
《规划》涉及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所有学段,还包括校外教育设施。学前无疑是此次规划的重中之重。《规划》涉及全市学前教育设施2444所,共计16198个班,几占教育设施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现状保留幼儿园1357所,计7266个班;规划建设幼儿园1087所,包含新建 804 所,原址改扩建 272 所,迁建 8 所,原有教育设施置换 3 所,计 8932 个班。规划建设幼儿园总用地面积549公顷,预计新征地面积421公顷,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
《规划》首次将校外教育设施纳入教育的“视野”,明确规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设施24处,用地总面积 46 公顷,新征地面积约 18 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其中现状保留公办校外教育设施13处、民办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 4 处,现状总用地面积 282 公顷。各区(市)规划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设施 7 处,其中新建 3 处(黄岛区 2 处、红岛经济区 1 处),改扩建 2 处(即墨市、平度市各 1 处),原有教育设施置换2处(即墨市、胶州市各1处)。
《规划》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适应人口增长、产业布局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设施资源配置,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规划》统筹城乡、促进公平的原则优化布局,解决城市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教育设施不足、学位紧张问题,并以小班化、信息化、国际化为重点,对各级各类教育设施进行前瞻性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居住人口规模为基础,预测教育设施需求规模,统筹规划教育设施发展空间,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意义:教育公平质量方面提质
《规划》从上至下彰显公平与优质的价值追求。通过《规划》的实施,青岛教育正在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认为。
一是构建起广覆盖、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4-2016年幼儿园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提供学位是6万多个,加上保留现状的1357所幼儿园的21万个学位,一共提供优质学位是27万多个,总量上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到2020年我市按照就近入园的原则,进一步的优化布局、优化配置,确保适龄幼儿在规定服务半径内实现服务性学前教育。
二是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就近接受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的需求,2014-2016年规划建设项目完成后,将提供小学学位16万个,初中学位9万多个,基本满足全市义务教育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相对集中的李沧、黄岛、城阳区通过未来三年的规划,保证新市民子女同青岛市户籍人口的子女享受完全平等均衡的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市通过新建、改扩建、置换等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义务教育的学位,进一步缩小班额,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质量。
三是优质高中资源明显增加,特别是郊区。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前老城区四所普通高中迁至城阳区、西海岸经济区和蓝色硅谷核心区,加上新建的实验高中,加上各个县级市城区新建、改扩建高中学校,这样我们整个青岛全市优质高中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的提升,满足广大市民对多样化、优质化高中教育的需求。
四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的增强,当前青岛市特别是市区中等职业教育占地面积比较小,办学规模受限,影响了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几年我市将通过职业教育的迁建,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将更好的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在充分预留土地的情况下,我市正在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们正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力争到2020年我市高等院校的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数量增加,国际化特色鲜明,学科结构更加适合青岛市城市发展的定位,更好的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认为,青岛市将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同步推进,以《规划》为抓手,主动谋划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是一项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规划》坚守公平这一价值标准,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公共教育服务水准,追求既公平又优质的教育。通过布局调整,努力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和合理配置,重点做长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教育资源配置的“短板”,缩小差距,让所有人拥有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
青岛教育正全速追逐我们这座城市的脚步,与城市比肩前行。
下一页:青岛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内容
一、《规划》的编制过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2013年8月,市教育局会同市规划、编制、发改、财政、人社、建设、国土等部门,启动《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全面调研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设施布局现状,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二是研制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建设标准,科学预测2014-2020年教育设施需求;三是市、区(市)同步,部门联动,统筹规划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设施资源布局,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四是组织专家论证会,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教科院等权威专家领衔组成专家组,对《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充分论证;五是广泛征求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意见,反复修改完善。11月13日,《规划》经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12月23日,市政府印发《关于组织实施<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青政字[2014]133号),对推进实施《规划》提出明确要求。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和国家对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与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各级各类教育贯通协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规划保障,预留发展空间。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适应人口增长、产业布局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设施资源配置,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统筹城乡、促进公平的原则。加强农村学校、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差距,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扩大增量,优化布局,解决城市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教育设施不足、学位紧张问题。
3.超前规划、服务发展的原则。以小班化、信息化、国际化为重点,对各级各类教育设施进行前瞻性规划;加强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现代化教育装备、校外教育设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从服务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高度,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社区教育水平。
4.预留充分、建设有序的原则。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居住人口规模为基础,预测教育设施需求规模,统筹规划教育设施发展空间;以学龄人口增长预测和居住社区建设计划为基础,制定教育设施分阶段建设计划,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年-2020年,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全域。《规划》主体内容包括现状概况,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重点任务,布局建设标准,需求预测,规划布局,分期实施计划,保障措施七个部分,附件为2014-2016年全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2017-2020年规划建设及远期预留规划项目一览表。
1.总体布局
2014-2020年,全市共规划教育设施4099所,其中现状保留2190所,规划建设1909所。规划建设包括新建、改扩建、迁建和预留项目,项目包括:幼儿园1087所,小学494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4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5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校外教育设施7处,中等职业学校21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预留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
2.分期实施计划
在统筹规划基础上,提出近期(2014-2016年)建设计划和2017-2020年规划建设及远期预留规划项目。
2014-2016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各级各类教育设施593所,这593所都是明确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区市。其中幼儿园326所,小学163所,初中6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16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职业教育园区1处(含1所高职、3所中职),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校外教育设施3处。重点解决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紧张、超负荷招生问题,以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增学位需求,加强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校外教育设施建设,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布局。
2017-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设施852所(其中幼儿园485所,小学212所,初中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普通高中25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校外教育设施4处);规划预留项目464个(其中幼儿园276所,小学119所,初中4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中13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规划预留项目主要分布在未来城市建设新区,将结合新区开发、居住社区建设适时启动。
四、《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各级各类教育设施布局,预留教育发展空间资源;二是优化农村教育设施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三是新建、改扩建、有偿置换相结合,解决老城区教育设施不达标问题;四是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构建广覆盖、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五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六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七是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构建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贯通,校内外教育有机融合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