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制作芦苇帘赶集卖手艺 一个月收入六千

老艺人制作芦苇帘赶集卖手艺 一个月收入六千

    昨天早上7点,城阳棘洪滩赵家堰社区76岁的民间老艺人胡维智骑上电动车,载着他亲手制作的芦苇帘来到集市。每年一进腊月门,他几乎每天都要赶集摆摊。据悉,在城阳棘洪滩一带,芦苇帘制作技艺已流传130余年,而胡维智从事这一行已经50多年,是社区现有为数不多的制作人之一。

    天天赶集卖手艺

    中午12点,当村民们都已吃完午饭,胡维智却刚刚骑着电动车回家。“今天收获一般,一上午只卖掉三四个。”老人说着开始卸下车上的芦苇帘。76岁的胡维智老人制作苇帘已经50多年,从他爷爷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三代。

    “苇帘的制作,其实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老人说,每年阴历9月正是割芦苇的季节。用来制作苇帘的芦苇很有讲究,太早太晚质量都不行,要等到芦苇发黄略带青色的时候最好。割下的芦苇要先晒干,再经过扒皮、挑选、制作、修剪等一系列步骤。选材也很有讲究,芦苇秆太粗太细质量都不过关,符合要求的,还要根据长短再次分类,长的用来制作大幅苇帘,短的则用来制作小幅的。夫妻俩一起,一天最多只能制作两幅。“进了腊月门,就到了苇帘热卖的季节。”胡维智说,“过了腊八,一上午能卖出十几幅。”

    不到一个月收入五六千

    走进胡维智家中,门口摆放着不少芦苇秆,院子里竖着一捆捆制作好的苇帘,规格上分为2米、1.8米、1.5米多种,价格从60元到120元不等。一幅苇帘打开,门道就出来了。帘面上有门楼、烛台及菱形福字,奇就奇在,这些图案是制作过程中,依靠芦苇秆天然的骨节拼出来的。

    老人说,芦苇生长的地方距离他家10公里远,需要穿着水靴下水采割,是个重体力活。如今自己年纪大了,今年老两口只制作了60幅苇帘。在农村,家家户户过年几乎都用苇帘,进了腊月就开始销售,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小年前达到高峰,由于数量有限,过了小年往往就断货了,这段时间他就能收入五六千元。

    制作技艺传承130年

    记者从棘洪滩街道办获悉,赵家堰、毛家、徐家等社区是棘洪滩当地芦苇帘的集中产地,芦苇帘编制自清光绪年间传入,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50至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到上世纪80年代,苇编制品逐渐被现代工业制品所取代。目前在当地,此项技艺只掌握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手中,从业者不过10余户,但编制技艺还在流传。目前棘洪滩街道已将苇帘编制技艺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收集不同艺人的编制技巧,以老带新向年轻人推广,使得这一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赵家堰社区工作人员说。(记者 王涛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