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总理发话了,处长为何敢不听

    人民日报客户端 刘赫 王坎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7%。就在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要求深化改革,并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

    “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

    “中央研究了一年多,拿出政策,结果各种手续再走上一年,这不是闹笑话吗?”

    完全颠倒处长把关 闹笑话。每个词都格外刺眼!

    真是有一些胆大妄为的处长,国务院都通过的事,他们仍敢消极不作为。我们不禁想问:处长们的这份“勇气”、这份“胆量”到底从何而来?

    ◎原因一:原有办事流程严重固化,让处长们无所适从

    总理发话了,处长为何敢不听

    总理严厉批评处长们,处长们觉得冤吗?

    按照部委长久以来的办事流程,一般来说一项改革措施需要多部门联合发文时,要由各发文机关的领导共同签署文件,即“会签”制度。“会签”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部门之间互相监督的作用。但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向深化改革要红利,部委们却还在层层“会签”,关关设“卡”,只重公文,不重实效,就说不过去了。

    难怪总理严厉斥责:我们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门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详细测算,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案,但却常常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

    其实,最近几天,不论是赴东北考察,还是在京听取各路专家意见,李克强都谈到了类似的问题。报道透露,他去年曾对东北某个民生项目“盖133个公章仍未完成审批”的问题作出批示,要求严肃处理。

    总理在提醒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少一些会签、研究之类的繁冗流程,这些已经不适应“新常态”。要把精力放在实干上,“中国经济是干出来的”“不干,什么都谈不上”。

    ◎原因二:部门利益交织触动不易,别人不做“我”为何要做

总理发话了,处长为何敢不听

    不少领域里的改革之所以迟迟推不动,并非中央没有指明方向,而是有部门利益在作怪。会上部长们没不同意见,但改革措施却迟迟不能落地,原因也正在于此。

    其实这种局面,李克强早有预见。在2013年初,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就强调“改革走到今天,势必触及部门利益,我们要舍得先触自己的利益”。之后,李克强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但是,任凭中央心急如焚、恨铁不成钢,还是有些“处长”和“处长”身后的人们消极不作为,真是印证了那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改革自然会影响到一些部门的利益,有些干部原本熟悉的工作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乃至于个人前途也会因此改变。这些情绪难免会影响到工作,部分干部甚至产生了消极观望的心态,认为别人不做,我为什么要做?!

    于是,有利益的部门间出现相互博弈,没利益的部门间则推诿扯皮,造成“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

    李克强说过“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这仅是前半句,而后半句才是关键,“但别无选择”。也就是说,“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原因三:能力跟不上改革步伐,本领恐慌、力不从心

总理发话了,处长为何敢不听

    改革就意味着变化,不仅是利益的变化,还包括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情况的变化,这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些改革政策会“卡”在处长那儿,并不完全是因为“处长”不想作为,而是不知该如何作为,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

    有的干部面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沿用固有的工作方式,“守摊子”;有的面对改变,新办法不多、工作思路不宽,甚至束手无策,“撂挑子”;有的握着手里的那点权力,不想着多挑担子,而是逃避责任、推诿扯皮,“摆架子”。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处长”们不作为、延误改革进程的理由。从目前情况看,中央动起来了,顶层设计力度大、进展快、成效明显,可一些部门并未及时跟上,没有“对称”。

    会上,李克强说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是因为政策好,一方面是因为人勤劳。”

    这里所说的“人勤劳”,不仅包括广大老百姓的勤劳智慧,更需要领导干部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实,继续保持“蛮拼的”状态。“要有起码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工作中少点空话套话,多点真抓实干的劲头,实实在在多给老百姓干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