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座城市建成吸水的“海绵”,一旦下雨可以涵养水源解决缺水问题……昨日,德国莱法州政府同中德生态园管委共同举办了“绿色经济”专题研讨会,在会上“海绵城市”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中德生态园计划通过吸取德国经验,在青岛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同时,德国莱法州驻青岛经济代表处正式揭牌,双方就政务交流、文化创业合作、高校合作、传感器等项目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
现状 国内近七成城市缺水
昨天上午9时,德国莱法州副州长莱姆克率领36人经济、政务代表团访问中德生态园,涉及政府部门、高校、化工、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在“绿色经济”专题研讨会中,双方就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推广、污水处理系统设计、绿色科技转化等进行了交流,其中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出现频率最高、关注度最多的热点话题。
据了解,海绵城市是目前国家积极推进的试点工作,主要原因是,在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严重缺水。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城市内涝、水污染、热岛效应、生态系统污染等问题频发。于是,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
揭秘 海绵城市能吸收雨水
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海绵城市其实是利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方式,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净化、再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包含三大要素,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规划 保留40%生态绿地
中德生态园总规划师展二鹏介绍,目前中德生态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饮用水源保护区有风险,部分水源地和控规之间存在矛盾;部门河道改造过于硬质化;原有特色村庄保留不足;冷源少,通风廊道不足,导致热岛效应开始显现等问题。展二鹏称,中德生态园规划的核心理念是“绿色、低碳、和谐、共融”的核心理念,从而建立以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基础,涵盖泛能能源、智力电网、绿色建筑、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绿色交通等专业的绿色规划体系。在生态安全格局上,中德生态园的规划是“一核、两带、三心、多廊”,以老君塔山为生态绿河,形成抓马山生态带、环胶州湾生态带,以朱郭水库、河洛埠水库、牛齐山为圆心,结合水系、道路、冲沟、绿地构建复合功能性的廊道。
记者了解到,为了配合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德生态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特意保留了40%的生态绿地,可容纳12万人居住,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展二鹏说,目前正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衔接,将积极借鉴国际特别是德国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建设中德生态园的海绵城市。
再添创意设计中心
在本次活动中,莱法州政府还同中德生态园管委就莱法州创意设计中心进行深入探讨。在达成一致后,莱法州创意设计中心将成为继下萨克森州后,中德创意设计基地开工建设的第二所场馆。据了解,中德创意设计基地将对应德国16个州建设16座创意设计中心,依据各州特色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涵盖创意设计产业孵化、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交流示范性项目,成为在青岛乃至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德创意设计集群。该项目占地160亩,一期建筑面积16000平米,投资1.5亿,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记者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