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
青岛新闻网10月15日讯 工业改变世界,谁来改变工业?今天上午,2015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青岛开幕,上午的主题演讲中,海尔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从海尔的探索实践出发,分享在互联网工业时代企业应刷新的思维模式。张瑞敏诙谐生动、发人深思的演讲,使得会场高潮迭起,听众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黄金圈法则”值得借鉴
张瑞敏认为,在互联网工业时代,企业理应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思想依据和思维模式,而这个思想依据就是美国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带给大家的启示有三点:
1、它是自内而外的思维,而不是自外而内;
2、它分三个逻辑圈层,分别是“why(为什么)”、“how(怎么做)”、“what(是什么)”;
3、这三个圈层,“why(为什么)”是主导。简而言之,就是找到目标,坚定不移去做,然后依据目标和路径,去完成最后的结果。
分开来看,自内而外的思维,要求大家不论考虑什么问题,都要从“为什么”切入,而不是从“是什么”切入,为什么这么做呢?张瑞敏认为,从“为什么”切入,你一定是挑战现状,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如果是从“是什么”切入,企业一定是满足现状,不可能去转型。
柯达的案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柯达曾率先推出了数码相机,但因为不赚钱,又回到了胶卷行业,结果一败涂地。其实柯达没搞清楚,用户需要的是最佳的摄影体验,并非一定是胶卷。
那么,为什么要把“why”作为主旨呢?张瑞敏从乔布斯和苹果的故事说起。他说,乔布斯有一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就回答了“why”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他使得ipad红遍全球。眼下,全球范围内都在探索用互联网改造工业,但迄今为止没有诞生一个现成的模式,我们能做的,就是每天改变自己,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
张瑞敏认为,为什么一定颠覆传统模式、为什么一定创建互联网模式呢?因为我们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况起来就是:商业模式颠覆、制造模式颠覆和消费模式颠覆。
为什么——“三个颠覆”
商业模式颠覆:从“分工”到“分布”
那么,商业模式发生了哪些改变呢?张瑞敏独创了一个概念——“分布式”,他认为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差距就差在这儿,“分工”和“分布”就差了一个字,但是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分工式”的经济是传统经济的本质,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企业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和科层式管理。而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会呈现出“分布式”的特点?张瑞敏认为,因为信息原来是不对称的,但是现在互联网改变了这一格局。以媒体为例,如今的媒体环境变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发布”,不用报纸给我说了,所有人都是记者,所有人都是发布人,所有人也都是读者。
因此,它就形成了去两化:一个去中心化,一个去中介化。去中心化,没有中心,我就是中心;去中介化,万里之外都可以联系,为什么要通过你的中介呢?所以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里的科层制肯定要被“分布式”打破。维基百科快速冲垮了大英百科,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就海尔来讲,海尔一直致力于突破传统的科层制,建设共创共赢的生态圈。在团队里,所有人都是创业者,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
张瑞敏说,很多企业有一个错误的理念,认为我想成为一个王国,我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在他看来,你只不过是互联网的一个节点,好比一台电脑,它本身什么也不是,但是它联到网上去,它什么功能都有。企业亦是如此。
那么,“分布式”给企业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张瑞敏认为,在“分布式”环境里,企业的盈利模式必须改变。我们知道,传统经济的规律就是边际收益一定是递减,经济价值必须经过交换才能体现,但是在“分布式”环境里,交换不再是主流,共享才是。因此,企业的盈利模式必须做出改变。
制造模式的颠覆:从“制造”到“定制”
在互联网工业时代,企业还必须面临大规模制造模式的颠覆,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
张瑞敏认为,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大规模制造的灵魂。也就是说,所有的国家和企业,不是具有所有的优势,你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然后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优势就是低成本,所以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工厂。
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大规模制造的模式已经“落伍”了。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是你必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个一定是大规模定制。
消费模式的颠覆:“产品经济”到“换商经济”
除了商业模式和制造模式,消费模式也面临互联网的冲击。
张瑞敏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原来的消费模式是产品经济。所谓产品经济,企业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给经销商,经销商再给分销商,分销商卖给顾客,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但是今天不行,今天是以用户为中心,顾客在网上能看到所有产品,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呢?
在今天,用户不是看你是不是名牌,而是看你能不能创造用户体验,所以西方现在产生了一个新词,叫“换商经济”,我频繁更换我的产品,这就是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