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起航探秘深海稀土 新科考码头首亮相

大洋一号起航探秘深海稀土 新科考码头首亮相

大洋一号起航探秘深海稀土 新科考码头首亮相

    原标题:起航探秘深海稀土

  早报讯 昨天上午,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39航次任务的 “大洋一号”船从青岛起航,赴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开展科学考察。大洋科考第39航次分为5个航段,在205天的计划时间内,“大洋一号”船航程将达到2万海里,预计2016年7月8日返回青岛。昨天的欢送仪式在青岛科学考察基地码头举行,这也是码头建成后首次举行欢送仪式。

  去中印度洋调查稀土

  昨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沙子口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科学考察基地码头。“大洋一号”船挂起满旗,以最高礼节与青岛告别。在一片“青岛蓝”的映衬下,“大洋一号”船显得尤为宏伟。不少工作人员和家属早早来到码头,欢送即将踏上科考征程的船员和科学家们。

  据悉,大洋科考第39航次调查区域在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期间将4次停靠毛里求斯的路易港。按照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本航次前4个航段主要任务是切实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开展合同区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第5航段任务是在中国大洋第34航次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中印度洋海盆区深海沉积物中稀土资源调查。“‘蛟龙号进行的是基础调查,我们是在合同区内进行资源潜力的勘探,摸清海底的‘家底’,找到下面到底有多少东西,值不值得未来的开采。”航次首席兼一二航段首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怀明说。

  254人参加本航次科考

  本航次共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38家国内外单位的共254人参加,其中187名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后备人员),67名为船员(包括后备人员)。

  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履行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中间阶段,本航次承接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二五”)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十三五”)的调查任务,具有常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与高新技术方法准备紧密结合的特点。本航次将在合同区19个区块约1900平方公里区域内开展工程化要求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调查和地质取样,寻找矿化异常区。此外,还将在典型硫化物矿化异常区内开展中深钻岩心取样和近底瞬变电磁、磁法等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为开展下一阶段的合同区调查进行技术准备。同时,继续在合同区内开展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的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获取生物基因样品。本航次第5航段将在中印度洋海盆区执行稀土资源调查,同时开展海洋沉积、生态环境的调查工作。

  新码头首次亮相使用

  以往,“大洋一号”船等科考船的起航和返航仪式都会在团岛码头举行,而昨天的起航仪式却选择了位于崂山区沙子口的青岛科学考察基地码头。由于码头堤坝高出许多,大家也能近距离地看到“大洋一号”的全貌。据北海分局海洋勘查研究院党委书记陆会胜介绍,这个码头2014年11月建成使用,一期长400米,宽20米,这种纵深非常适合船舶停靠。除了码头,还包括陆域部分,未来部分科研单位将来此办公。

  “这个码头主要承担着北海分局和青岛市其他的一些海洋科学考察船平常停靠、补给和休整的任务,因为这个码头水深条件较好,水深在40米以上,避风条件比较好,环境偏静一点,受外界干扰比较小,适合举行起航和返港仪式。”陆会胜说。据悉,这不仅是“大洋一号”船第一次从这里起航,也是青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第一次从这里起航。

  (记者 陈珂 王建亮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