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老僧坐缸三年肉身不腐 百日塑成金身(图)

    ★【新闻回顾】

    坐缸三年半肉身不腐 开缸修成肉身菩萨

    2012年农历六月初十日,崇福寺福厚长老应化已尽,安详舍报,世寿94,僧腊81。圆寂之时,长老吉祥而卧,数日之内,面色红润,犹如寐息。为感念长老恩德,崇福寺决定以“坐缸”之礼安排长老后事,请来九华山肉身佛制作服务队师傅朱国胜师傅,为长老封缸,后将供奉福厚长老肉身的莲花缸安奉于紫帽山普照寺祖堂内室。

    经三年半坐缸,2016年1月10日,崇福寺、普照寺举行福厚长老开缸仪式。“开缸前,能否成就金刚不坏之身,是个谜。”当天上午,朱国胜和同伴谨慎打开高近2米的莲花缸,见坐缸中的福厚长老肉身不腐,十分欣喜,“长老已修成金刚不坏之体”。他们小心请出全身保存完好的长老肉身,长老体态自然,手指微翘,经简单处理,头发和指甲均清晰可见,手臂肩背等处皮肤仍有弹性。

    经圆满开缸,福厚长老成为肉身菩萨。当天,师傅们为福厚长老披上袈裟后,供奉于祖堂内,供信众瞻仰。

    相关新闻>>普照寺将建祖师殿供奉崇福衍派诸位祖师德相

    福厚长老金身暂时供奉于普照寺

    日前,记者从普照寺了解到,寺庙正在规划建设祖师殿,供奉妙月师祖等崇福衍派诸位师祖德相,福厚长老金身也将暂时供奉于此,供信众瞻仰。4月26日,普照寺将举行祖师殿奠基仪式,与此同时,东南早报《妆佛》专题摄影展也将在普照寺里正式展出,34张展板,完整记录开缸、塑金身全过程。

    崇福寺方丈理任法师介绍,普照寺与崇福寺一脉相承。普照寺为妙月和尚习武地,后妙月从普照寺应邀重兴崇福寺。福厚13岁时到崇福寺礼妙月和尚为师,17岁依其披剃出家,一直在崇福寺修行,曾任崇福寺监院、首座,其间,曾短暂任普照寺监院,重修普照寺。

    理任法师表示,因崇福寺正在建设,福厚长老金身暂时供奉于普照寺。

    根据规划,普照寺祖师殿将于今年动工建设。在落成之前,福厚长老金身将暂时供奉于普照寺佛堂内。

    为保护福厚长老金身,该寺已在佛堂安装远红外线安全监控装置,同时订做玻璃佛龛。据普照寺住持振宇法师介绍,远红外线安全监控正式启用后,一旦有生命体进入监控区域,警报将第一时间响起。

    【揭秘肉身佛】

    肉身佛三部曲 不腐还需靠修行

    去年3月,匈牙利博物馆展出一尊千年佛像,内藏有一名高僧遗骸,后经我国文物部门确认,该佛像系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1995年被盗的章公祖师像,由此引发阳春村村民跨国追索行,再度引发人们对于肉身佛的关注。

    在“泉南佛国”泉州,作为佛教文化传入较早较集中的地方,泉州多地供有肉身佛。作为近现代又一尊肉身佛,福厚长老金身自开缸之日到塑成金身,揭开近现代肉身佛制作的层层面纱。

    ★闽南肉身佛:往生前一个月禁食圆寂后肉身与空气隔绝

    “与古埃及木乃伊不同,泉州呈现坐姿的神秘肉身佛,源自民间的崇拜。”泉州文史研究者朱彩云介绍,泉州的肉身佛,大多是一个平凡人,生前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或施药济世,或修桥筑路等,死后,人们舍不得将其肉身火化,就将其肉身用泥塑之,形成一具独特的真身佛。

    根据民间相传,泉州多地供有肉身佛。东南早报曾以《泉州再现“肉身佛” 姐妹肉身菩萨两百年不腐》专题调查报道泉州本土肉身佛的传奇和传说,走访、报道德化九仙山永安岩史公祖师金身取舍利子塑成,德化赤水狮峰岩陈公祖师金像,相传也是肉身佛。南安水头镇埕边村双灵寺,殿堂供奉的两尊菩萨是200多年前一对高氏姐妹的真身塑像,名叫“榜娘”和“瓜娘”。

    那么,泉州肉身佛制作与九华山肉身佛制作工艺是否相同?朱彩云介绍,一般情况下,其人死之前,感觉大限将临,会先开始不吃不喝,或吃喝得极少,体重锐减,身体消瘦。死后,肉身风干,通过各种民间流传的防腐处理,如泥塑等,塑成雕像。“日常香烛的供奉熏陶,也有利于肉身佛的保存。”她说,当年有老先生介绍,为了让尸体不腐,古人会特意用漆、纱布、桐油灰等密封十八层。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副主任委员梅全喜认为,死前会不吃不喝这点对于尸体的保存并没直接关系,但是死前将胃肠内的食物、粪便等排净,微生物会相对较少。

    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崇福寺方丈理任法师回忆,福厚长老在往生前,近一个月里,几乎没有进食,就连水都没喝。念其恩德,崇福寺决定以“坐缸”之礼安排长老后事。经三年半坐缸,修成肉身菩萨。

    ★肉身佛师傅:坐缸、封缸、开缸能否成就还需靠修行

    在网上搜索“肉身佛”,可跳出近千条相关内容,但人们仍觉得“雾里看花”,对于肉身佛始终有一丝神秘感。在九华山肉身佛制作服务队队长朱国胜看来,成为肉身佛说起来简单,就是坐缸,封缸,开缸。

    据其介绍,九华山有僧人圆寂后“坐缸”的殡葬习俗。僧人圆寂后,就由帮圆寂僧侣塑制肉身佛的人,根据祖上流传下来的办法帮其“坐缸”,即在坐化缸底铺一层石灰,其上加盖一层木炭,将法体盘坐装殓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然后用另一个同样口径的缸倒扣,以木炭填满至没过头顶,盖上顶盖,用石灰与桐油的混合物黏合三段缸体的缝隙。待三年半以后开缸,如果缸内的僧侣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会被塑成“金身”。

    朱国胜通过自己多年经验分析,肉身不腐与空气、水分有一定关系。他解释,在缸底部铺的石灰、木炭等,吸收了法体内的水分。把缸密封起来,也让圆寂僧侣的“法体”不再接触空气、水分等,让法体有了“不腐”的可能。

    “虽然过程简单,但能否肉身不腐还需看个人修行。”从事肉身佛塑制30余年,经朱国胜、吴德玉两位师傅完成的肉身佛不到10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