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泊里新集首开集6万人来看光景
昨日,拥有300年历史的泊里大集搬迁新址后首次开集,当日就迎来了6万人来赶集,占地面积从80多亩增加到了160多亩,成为集日用百货、五金建材、花鸟书画、服装鞋帽、特色食品、畜牧产品、木材家具等为一体的岛城最大规模综合性集市,预计年交易额将突破1亿元。
现场
6万人赶大集听茂腔
一串糖球、一碗羊汤、一曲茂腔、一领红席、一场“耍堂野(藏掖)”,这是很多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居民小时候对大集的印象。而这一切,都在泊里大集上找得到。上午9时,刚刚搬迁至位于铺董路以西,泊里河南村南侧区域的泊里大集正式开集。和之前的场地相比,新地点占地160多亩,是原来的两倍多,方便居民们购物的同时,也有带动镇区南部开发的目的。在阵阵锣鼓声中,写着“泊里大集”四个红字的雕塑正式揭开面纱,雕塑的下方还写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目前青岛市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如今也承载了人们的乡愁。
“这是自家种的草莓,你放心,绝对给你最好的。 ”“大嫂子,你穿这裤子正合适。”“红席你随便挑,选个喜欢的。 ”大集上横纵交错的摊位间,到处都是拥挤的赶集人,听到的都是让人倍感亲切的乡音。由于泊里镇紧邻日照、潍坊,因此这处大集也吸引了五莲、诸城等地的人前来购物、卖货。
大集上的交易红红火火,舞台上的表演也丝毫不逊色。记者使用多旋翼无人机空拍茂腔表演现场,只见舞台前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从空中俯瞰密密麻麻,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
讲述
大集见证生活的改变
一口喳锅子传了两代人,一对夫妻俩靠大集供孩子读书,一辆小车都是靠卖货攒的钱买的……在泊里大集上,随便一位商户都能给你讲讲他与大集的故事。“生意好的时候一上午能卖几十斤虾、几十斤八带、几十斤老板鱼,现在我侄媳妇帮着我们两口子干。 ”连续20多年从董家口贩海鲜到泊里大集叫卖的封志华和丈夫鲁玉学,如今把赶大集当成了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每隔五天,夫妻俩就带着新鲜的海货在家门口的泊里赶集。虽然海货区的销售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夫妻俩总是能早早卖完。“只要货好,价格实惠,绝对不愁卖。”封志华高兴地告诉记者,靠着赶集不仅供孩子读大学,还攒钱买了一辆拉货的面包车。
要说泊里大集的特色,肯定要提红席。记者在现场找到了四位平均年龄在65岁的老人,他们都是红席手艺的传承人。然而,由于年轻人编红席的少了,62岁的董淑俊在传承人中还算是个 “年轻人”。 “我们要多宣传,好把红席卖出去。 ”老人们争先恐后地说着红席的尴尬现状:宽1.7米,长2.5米的红席,一个人要编10天,但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不过,老人们也在积极求变,想尽办法卖红席。“我们可以订做,想要什么尺寸的都可以做,而且不用你等,我们有现货。”泊里镇高家庄的居民张宗俊69岁了,他正在忙着从村里老手艺人中收红席,再统一对外销售。 “泊里大集对我们来说就是销售的好时候,也是借助泊里大集,现在崂山、城阳、即墨的人都特意来找我们买红席。 ”张宗俊说。
泊里大集的由来
泊里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隅南临黄海,北靠藏马山,东接青岛西海岸新区,西邻诸城市、五莲县和日照市,地理位置优越。泊里大集与泊里同时起源。 “泊里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泊儿集,1957年后改成泊里”。泊里所具备的地理优势、历史沿革、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丰富物产等因素,造就了泊里大集自清中期至今就以其贸易量巨大,人数众多而远近闻名。
泊里大集是目前青岛市现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 2012年3月份,泊里大集入选市级“非遗”,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唯一入选市级“非遗”的农贸大集。(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摄影 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