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人怎样才能别把“面子”丢到国外

近日,一名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把人家酒店搁在床底下的备用马桶盖随手“顺”走,闹出了“国际笑话”。许多人痛呼国人素质低下,“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我对此没有意见,只不过,怎样才能不把“面子”丢到国外?我想起亲身经历的几件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件事是,有一年我们去符拉迪沃斯托克旅游,在领队办理入住的时候,我们这群刚刚认识的游客谈起晚间活动、谈起一路观感,从初识到热络,不觉气氛热烈起来了。正在妙语横生开心麻花之时,一位俄方宾馆职员走近我们,用手势做了个“嘘”的动作,又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表情极其痛苦,意思是:“吵得我要聋了!”一时间,我们脸腾地红了,——要知道,我们一贯不认为自己是“素质低下”,相反在国内还是文质彬彬的文化人,到了国外,一下子曝出了“公众场合喧哗”的“劣根性”来。

等到办好入住之后,那是一家什么样的宾馆啊?冰箱是轰隆的,电视是需要拍打的,被褥床单是陈旧不见真色的,咖啡杯是需要烫洗的,最不可思议的是,房间门锁是没有的,晚上“女生们”用行李箱堵住木门住了一晚。

这是想说明什么?俄罗斯经济凋敝,但从文化上,还是继承了欧洲贵族的传统风范?

或者,中西文化传统不同,西方的那套“礼节”,也只是“人家的标准”而已。在中国西部,千山万壑,不扯开嗓门吼能听得见吗?老乡好不容易见了面,喧寒问暖,声音不大点能显得热情洋溢吗?

是不是只是文化传统不同而已?我们一定要以西方的理念为准则吗?

——这是一层理解。

当然,入乡随俗,到了人家的地儿,还是要遵守人家的规矩才受欢迎。后来去法国,我知道轻声细语了,令人惊诧的是又看到了一幕—— 一座古色古香的博物馆里,一位老师领着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参观。孩子们看到种种珍奇瑰宝,兴奋地大呼小叫起来,像一群小鸟一样嘁嘁喳喳。这时带队的女老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

——我还以为西方人天生就是沉静有礼的呢,原来“小屁孩”的天性,到哪儿还不是都一样!也容易激动、兴奋、欢呼雀跃。只不过,西方有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从小灌输这种理念,他们长大成人后才会自然遵守种种社会规范。

话说回到国内,有一次坐动车,整个车厢都很安静,偏偏有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哭闹不止。他的爸爸哄着他,但始终不能让他安静下来。事实上,这父与子谁都没有意识到已经打扰了别人,反而以为孩子大声闹腾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烦得不行,但我有没有跟他们说一声:“在车厢里别那么大声”?

没有,我忍着。中国人嘛,谁愿意多管别人的闲事,何况,我说了他们也不会听,反而也许会认为,管得着吗你。

我想,这样的没有礼仪管束的孩子长大了,也许会到了国外也一样大声喧哗(说到这儿有点脸红了昂),也许会到喷泉池里洗脚,也许会随地吐痰?为什么?先天教育不足啊。

话说回正题,中国人怎样才能不把“面子”丢到国外?靠出国期间旅行社的一番叮嘱显然不行,有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的礼仪教育,是在国内也要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切规章制度的严格认真的执行。物质生活水平更加富足了,道德文化教育跟上了,文化、制度、习惯跟国际接轨了,“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中国人在国外才会更加从容,才不会屡屡“丢面子”。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非三两年就可奏效,但从方向上说,确实是全民族应该思考并采取切实行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