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一大早,在家安胎的哈尔滨市民王怡芳就被楼上刺耳的电钻声吵醒了。作为一名孕妇,王怡芳真受不了这令人烦躁的声音,只好躲到娘家去。可在临街的娘家刚待了一天,傍晚的广场舞和路上的嘈杂依旧让她不胜其烦。
和王怡芳有类似经历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尤其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想找个安静的“桃源”,恐非易事。
噪声投诉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百姓对处理情况满意度低
当今最受人关注的环境问题是空气污染。但鲜为人知的是,2015年,噪声投诉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去年底,最高法发布了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噪声的就有3起。
“噪声不同于其他污染,首先它遍布大家工作生活的环境中,跟大家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跟空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它易感知,这也是噪声污染投诉比例非常高的主要原因。”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孝宽告诉记者,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有它的时空限定条件,比如,在一些人听来非常悦耳的音乐,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就成了噪声,或者平时再喜欢的音乐,在要入眠的时候也成了干扰的噪声。同时,心情愉悦时被忽略的一些嘈杂声,在不快时会令人烦躁。
“我们认为,投诉比例高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建筑施工噪声问题已经占到了整个噪声投诉的一半。”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噪声处处长毛玉如这样分析。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数值模拟部声环境室主任卢力表示,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上世纪在以工业噪声为主的背景下制订的一部法律,比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噪声污染问题,但是对当时不甚突出的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及交通噪声的管理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这也是噪声投诉多的原因之一。
百姓对噪声问题投诉量居高不下,同时对处理情况的满意度也偏低。北京的谢小姐聊起噪声问题投诉的经历,颇有不快。
谢小姐家与对面小区底商仅隔一条小区道路,一家店半夜施工,电钻、电锯齐鸣。拨打城管热线,接线员告诉谢小姐,城管只管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施工工地产生的噪声,这样面积的他们管不了,建议报警。人生第一次打110,是因为噪声,谢小姐直摇头,“投诉平台自己难道不能内部联动,该谁管谁管吗?”
毛玉如表示,环境噪声问题渗透在各个领域,涉及公安、交通、民航、铁路等10多个部门,目前存在监管主体不清晰、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具体、缺乏部门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等问题,而且由于处罚力度小、取证难,造成噪声违法成本低和执法难。
“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除了大的建筑工地噪声能一抓一个准,其他情况即使接到群众举报,也很难取证处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告诉记者,投诉当时解决了但之后“噪声依旧”的情况很多,造成百姓的满意度低。
控制噪声源、阻断传播路径、做好自我防护,降噪有不少办法
2011年3月,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噪声(振动)污染的报告。报告显示,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大多数噪声对人健康的影响都是间接的,非致命的,除了燃放花炮等,日常的环境噪声基本不会造成听力损伤或太大损害。但这不意味着,对噪声污染不需要防护。”李孝宽告诉记者,按照“噪声源控制、声传播途径控制、受声点防护”的原则,降噪有不少办法。
李孝宽说,以百姓投诉最多的建筑施工噪声为例,对施工方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就很多。首先在施工工地布局上尽量使噪声源远离附近居民;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给高噪声的机械设备设置专门的隔声间;尽量选择合适的时间施工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给附近居民营造更好的声环境。当然,这不仅需要有意识,也需要必要的投入。
“目前铁路的降噪做得就比较好。”卢力告诉记者,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就注重线路优化设计和采用声屏障、隔声窗等措施,使得沿线的噪声影响程度得到缓解或有效控制。为了从源头有效降低高铁动车组噪声,相关单位从车身、车体表面、转向架等部位进行了专门优化设计。铁路总公司也正在开展对无碴轨道、轨道吸声板、阻尼钢轨和车轮等的系统研究,力求从车辆、轮轨系统、线路结构等多个方面来降低噪声。
如今,道路交通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虽然一些距离居民区较近的交通干道两侧加装了声屏障,但其效果还比较有限。对此,李孝宽说,声屏障后会形成一个“声影区”(指由于障碍物或折射关系,声线不能到达的区域),由于声屏障长度高度都有限,声影区外的居民还是会受到噪声的侵扰。这种情况下,居民可以通过更换隔声门窗等方式来降低室内噪声,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好的室内声环境。
一些房地产项目或毗邻交通要道,或邻近商业街区。李孝宽建议,这样的地产项目在住宅设计上要注意噪声污染防护,比如将厨房、卫生间等设置在噪声影响较大的一面,将卧室、起居室设置在影响较小的一面。
规划为先、环评要严、信息公开,预防比治理更重要
噪声如此扰民,为何防控难以跟上?来京参加噪声年度报告编制培训会的多省(区、市)代表直言,当前,污染防控的重点在水、气、土,噪声污染防治已被边缘化。1998年国家环保局噪声处被取消,直到今年3月环保部大气司成立,才恢复了噪声处,但这个处的职能不只是负责噪声污染防治。
“在我国当前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面临任务急、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地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确实存在监管主动性不强、力不从心等问题。”毛玉如并不讳言当前的问题,他表示,环境保护部已将噪声防控纳入今年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之一,当务之急是开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前期研究工作,从立法、司法、执法和日常监督等环节来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由于噪声局部性、地域性的特点,防控的主体还在地方。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出台和正在修订噪声防治条例、办法。但很显然,噪声管理工作还难与百姓的期待相适应。
“目前反映出的噪声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城市规划缺乏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局部矛盾突出。”李孝宽说,“还是理念和重视程度的问题,如果制定城市规划、区域开发、交通发展和其他专项规划时,能够考虑到噪声的影响,防患于未然,防控效果肯定不一样。”
预防比治理更重要——多位专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项目一旦建成,想把噪声源管好非常困难,必须要有前瞻性,重视潜在风险。”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斌说。
源头控制,环评是重要一环。对此,卢力表示,2015年环境保护部审批建设项目环评159个,95%的噪声污染防治费用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电厂等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无论是环境保护部批复或者省市县级批复,新建项目环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导则的相关要求,来评价分析建设项目的超达标情况,根据超标的程度来确定污染防治措施和投资费用。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看到日常的空气、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结果,未来,声环境能否做到这样的信息公开?专家表示,由于噪声污染的特点,监测的区域有限,监测结果即便公开意义也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公开不重要。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商品房项目受外界噪声污染情况公示制度。购房者买房可事先知晓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噪声污染状况,这就切实保障了购房者的知情权,降低了噪声投诉。
人口众多,城镇化脚步快,超级特大城市聚集,没有哪个国家有过类似我国的噪声污染防治经历。即便如此,发达国家的一些防治经验依旧值得借鉴。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团队为国内几个城市绘制了“噪声地图”。
“噪声地图是集环境声学、地理信息、交通系统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于一身的综合性高科技系统,噪声地图作为未来城市数字化管理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数字和图像的方式呈现了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噪声污染状况。”李孝宽表示,“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城市宏观噪声环境质量的水平,统计在不同噪声值区间内的暴露人口,基于噪声地图提出经济可行的环境噪声管理与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等,这对环境管理有很强的技术支撑功能。如果能把噪声地图真正用好,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是非常有效的。”
然而,很多城市在这方面没有太多进展。“这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支持,关键是要重视。”李孝宽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