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伊始,青岛十区市的党代会陆续召开,并产生新一届区市委领导班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日前在与新任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集体谈话时指出,要践行“正、学、和、责、严”五字要求,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拓一番新事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区市强则青岛强、区市兴则青岛兴。围绕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新任的区市委书记、新一届区市委领导班子,将如何创造性地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本报开设“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一届区市委书记访谈”专栏,听听他们响亮而坚定的回答。
访城阳区委书记王波: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
视野,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高度。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城阳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城阳区明确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的目标。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大青岛战略格局中,承担“北岸新城”建设使命的城阳区,正以果敢的毅力和勇气推动着一场跨越式的蝶变。
城阳区委书记王波介绍,“未来五年,城阳区的奋斗目标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振奋精神、牢记使命,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区生态化、治理现代化,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以打造青岛城市副中心为引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
从原胶南市到黄岛区,从原四方区到市北区,尤其援藏时在日喀则的工作经历,让王波更加坚定了要“把担当扛在肩上,把使命牢记心中”。
眺望“后机场”时代的风景
洞察青岛地理空间,城阳区颇似“腰眼”。一个城市势大力沉,需依凭强韧的腰腹之力。作为后起之秀,这个年轻的城区得风气之先,蹄疾步稳,俊爽有丰姿。
高速“奔跑”了20多年,城阳进入发展新拐点。环顾左右,南接李沧,北连即墨,身处禀赋与胆识兼具的区县之间,不容有失。推敲新一轮发展的大棋局,建设北岸新城的格局要大,步伐要快,质量要高。唯有登高而望远,勇毅而笃行,方能实现南北共振,连绵成峰。
对于城阳来说,机遇从来没有缺席。从历史到未来,一条分水岭已经清晰显现。一侧是机场时代,另一侧是“后机场”时代。机场时代让这个年轻的城区,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从一个单纯的农业区蜕变为一个经济强区。
“后机场”时代带来了另一个足可以“御风而上”的大势。乘势而为,城阳的经济社会能级将会大幅提升,可能进入“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依托机场搬迁,长期束缚的空域得到解放,城区可以向天空“生长”,从 “低矮”变身为“高大”。通过机场搬迁,周边30平方公里的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在这弥足珍贵的30平方公里之上,将会诞生一个“未来之城”。正在规划中的“未来之城”会带来什么样的颠覆性裂变?这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无疑,这个新空间将会是一个动力充沛的引擎。这个引擎,不但能使城阳区“飞”得更高更远,也将让胶州湾北岸焕发出未可限量的勃勃生机。
“后机场”时代的另一个丰满羽翼是“动车小镇”。全球每100辆高速列车就有65辆从城阳驶出,83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动车小镇”,将是全球高端装备业的“心脏”。好风凭借力,动车这个国之重器,不但能够让城阳区的经济有重量,创新有平台,发展有能级,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个年轻城区驶入崭新的航道,在无比壮丽的征途中,眺望万千气象。
“两个最重要的抓手,一个是抓改革,这是城阳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个是抓党建,这是城阳新一轮发展的定海神针。”
“跳出城阳看城阳,跳出青岛看城阳”,这是王波时常提及的一句话。“青岛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东岸老城区的转型发展进入了改造提质和内涵发展阶段;西海岸新区纳入国家战略;而作为北岸新城所在地的城阳,在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离要求和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王波说。
如何实现北部崛起的“城阳担当”?王波给出的思路是:“两个最重要的抓手,一个是抓改革,这是城阳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个是抓党建,这是城阳新一轮发展的定海神针。”
从1994年建区开始,靠着改革开放红利和务实肯干的精神,城阳区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从一个单纯的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区。但和大多数传统的外经贸强区相似,随着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减弱,城阳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拐点。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再次破题?“靶心”何在?“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重塑制度优势、降低行政成本,使制度优势成为城阳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城阳目前面临的发展形势,王波深思熟虑后说道:“党建是龙头,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实干、实干、再实干!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以更高的眼光和标准,发挥好青岛市区北大门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区生态化、治理现代化。”对于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王波的回答斩钉截铁。
“把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产业高端化。”
新增长模式的核心是创新。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持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全球经济下行、外需萎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城阳这个传统的外经贸强区而言,受到的影响格外明显。”王波直言不讳地指出城阳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找到了“突围”的发力点,“必须把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产业高端化。产业发展首先要突出轨道交通,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千亿级产业链条,打造世界级动车小镇,让‘城阳制造’驰骋全球。依托机场搬迁,规划编制‘未来之城’,实现未来发展‘高大强’。”
以研发、制造“大国重器”为己任。目前,城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已突破600亿元,运营动车组占全国 65%的份额,国内首个“国”字号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顺利批复并全面启动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成为城阳区的支柱产业,拉动着城阳的产业能级。
对于如何用好轨道交通产业这一“金字招牌”,王波颇具信心:“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让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在城阳矗立。我们也借创新中心东风,让‘动车小镇’实现破题。规划了83平方公里的‘动车小镇’发展区域,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集居住、休闲、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目前,正在与中车集团共同推进,关联相关高端科研机构和配套产业,延展千亿级产业链。”
“后机场”时代的城阳发展也备受关注,对于机场这一区域的后续规划利用,王波将其凝练为“高大强”。
“机场搬迁之后,核心区范围内的建筑一般不超过50米的限制被取消,空域得到释放,让城阳的城市形态高起来;机场周边30平方公里的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市政府正在对这个区域进行‘未来之城’编制规划,让城阳的发展空间大起来;依托候机楼等,打造国际展览中心,让城阳的现代服务产业强起来。”王波说。
“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抓手,将其打造成为代表城阳形象、展示城阳风采、体现城阳软实力的城市品牌。”
生态宜居幸福,一张蓝图绘到底。
打破社区界限,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完成15个新型社区建设;深化“造林绿化+健康主题”建设模式,丰富“15分钟便民服务圈”内涵;实施公共文化精准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保护性开发崂山西麓健康休闲产业带和桃源河生态湿地观光带,建设“森林城阳”;持续开展学校、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92%和98%以上,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达到85%以上;合理调整确定租赁补贴标准,全区中低收入家庭保障率达到100%……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未来五年的城阳民生关切,在王波这里得到一一回应。
“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抓手,将其打造成为代表城阳形象、展示城阳风采、体现城阳软实力的城市品牌。让本地人在此安居乐业,让外地人感受到城阳的新面貌、新变化,更具归属感和幸福感。”王波如此理解生态宜居幸福,“实施阳光党务、阳光政务、阳光社会等系列工程,以阳光的理念、阳光的举措、阳光的心态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
北岸新城的画卷已铺开,一场与生态宜居幸福的邂逅,让人期待。(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杰 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