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用“三最”形容我国这个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
退休后的失落、空巢老人的孤独、对重病的恐惧……一系列养老问题引发全社会关注,解决老龄化问题已迫在眉睫。
除了面临疾病威胁之外,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也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因此,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养老保障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突破口。
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古语有云:“老喜身犹健,闲知兴更添”,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国各个城市都针对性地提出了措施和方案,主要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公益慈善事业进行衔接,进而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等需求得到切实保障。
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各地主要从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完善缴费参保政策;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等。比如:山东烟台,财政按照每年100万元、县市区财政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0.3元的标准设立健康教育促进资金,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组织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普及医学知识。再比如福建、江西、浙江等省份的城市由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险等。
创新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需求。据了解,广州市自今年8月1日起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共有928名参保人提出长期护理需求的鉴定评估申请,经评审超过八成的申请人获得批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采用“互联网+”等模式来完善养老服务,像福州鼓楼区打造的养老服务体系。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95岁人口学家邬沧萍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所说,健康老龄化并不是指没有疾病,而是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维持功能发挥最为重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才能实现真正健康。
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案,但是,这大多是针对老年人面临疾病以及针对日常照料方面的,对于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关注相对较少,让老年人“再社会化”或许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因此,除了上述大家关注的老年人疾病缠身以及日常护理等情况外,还可以为老年人融入社会营造更多机会,将养老与旅游、体育、文化产业相融合。
近年来,也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比如:安徽滁州组织全省老年人书画艺术展、老年人文化艺术节;四川巴州则充分利用老年群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引导政治威望高、社会影响大的老年人在开展捐资助学、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发挥作用,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此外,也可以让老年人体会新时代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社会边缘化,也能丰富其精神生活。
在总结我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一种名为“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方式在德国兴起,德国政府从加强咨询、资助无障碍房屋改造、鼓励邻里间互助、支持老人合租房屋、享受居家护理、注重护理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来进行服务。同时,在“老年之家”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互相帮助,一起参加社会活动。
建立在“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基础上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能让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