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③|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聚焦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③
□本报记者 李子路 赵洪杰 刘兵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明确要求。殷殷嘱托,浸润齐鲁大地。
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提出,加快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须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师麻睿说,“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有责任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有效路径上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这三件事。”
“补短板”,要求各级确保财政民生支出,以绣花功夫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宏观经济调控这架天平上,财税如何发力,很大程度影响民生改善的成效。山东财政民生支出比例多年保持在80%左右。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下,一边做减法,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惠企利民;一边做加法,保持民生支出持续增长,确保基本民生。少收多支的背后,意味着政府要用过“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山东今年确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两批43项;建立省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29个,推动1.9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11.4万名在职党员到基层“双报到”为民服务;省直部门推出民生实事1500余件,16市推出民生实事1370件……
“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仰仗人民,惠及人民、造福人民。”写入省委全会公报的这句话,在滨州市市长宋永祥看来,彰显了对亿万山东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干每一件事、作每一项决策,都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变成我们正在干的事,坐到群众炕头,干到群众前头,暖到群众心头。”
“固底板”,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大救助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应保尽保,推动从“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今年以来,山东将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在去年底大幅提标基础上又提高10%。全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798.9万人、9713.7万人。率先实现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全覆盖,普通门诊省内和跨省联网结算开通运行。“十四五”开局之年,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标注人民至上的情感刻度。
“锻长板”,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的收入结构应该是两头尖、中间粗的橄榄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是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麻睿说,“应加快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收入之源。截至10月底,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5万人、同比增长7.03%,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这让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着实松了一口气。“来之不易。我们在做好今年工作收官的同时,也在积极谋划明年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他说。
劳动者技能高低是影响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作为提升劳动者技能的重要途径,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来,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增强。“现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越来越‘吃香’,而且收入不比白领低。”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认为,要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山东肩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使命,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今,村里就业也可月入过万。在菏泽市定陶区北王村,鲁创机械加工返乡创业车间刚刚投产。占地一亩地的小车间,年产值可达600万元,40多名村民在此工作。目前,26个项目先后进驻该村,带动上千人就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重中之重。”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介绍,山东选择部分县(市、区)作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亿元以上。富了“口袋”的三涧溪并没有止步,村党委书记高淑贞带领群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努力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高淑贞说。
(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赵洪杰 刘兵)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