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独家:青岛老人曾运送英雄纪念碑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徐恺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5-18 05:07:40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青岛新闻网5月18日讯 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就在前一天,来自岛城的十几位市民向正在建设的“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捐赠了数十件有关交通的个人藏品,87岁的市民马承彬就是其中一位,他一口气捐赠了39件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除了热心市民的身份,马承彬还是1953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运送任务的亲历者。

    耄耋老人向道博捐赠运输工具

    得知正在筹建的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急需近现代交通藏品,马承彬主动要求捐赠各个年代使用的运输工具,这些工具多半是50、60年代,有滚杠、道木、道杠、卷扬机、滑轮组等等,共39件,其中一根一米半左右的道木年代最为久远,许多都曾是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使用过的。

    初见马承彬,身体很硬朗,一身西装显得更加年轻。

    马承彬,1928年生人,80年代从青岛搬运公司退休,不服老的他,90年代初创立了自己的起重运输公司,与起重和运输打了一辈子交道,是共和国第一碑从青岛运往北京的亲历者。

    回忆62年前的“特殊任务”

    “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87岁高龄的岛城市民马承彬首先感叹道。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运送任务的亲历者,马老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去北京天安门看看。

    马承彬退休前曾是青岛搬运公司起重队的工会负责人,1953年,年仅25岁的他,亲身经历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的运送任务。

    关于那场声势浩大的运送任务,老爷子仍历历在目,62年前,他作为公司派出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起重队工人们的后勤和思想工作。

    1953年7月,历时3个多月,重达300余吨的巨石从浮山大金顶完全分离出来。根据工作安排,接下来是由马承彬所在的青岛搬运公司起重队完成“共和国第一碑”碑心的搬运工作。

    马承彬告诉记者,当年的工人招募工作异常火爆,全厂的搬运工人踊跃报名。最终,20余名搬运工从全单位60多人中脱颖而出担任那次特殊的搬运任务。据介绍,当时的选拔标准极为苛刻,挑选内容包括技术水平、身体条件以及有经验是否丰富。

    “当时参加运送任务的工人最大的近50岁,最小的30岁左右。”马承彬说道。

    “15公里路走了35天”

    据马承彬回忆,当年的运送任务既特殊又艰巨,所有工人基本上都是搬到哪儿就睡到哪儿,吃大锅饭、睡大通铺,所有人均感觉到很累,但却很快乐。

    当年,碑心石在青岛的搬送任务分两步,先是从浮山大金顶运送到半山腰的石料厂进行二次加工。300多吨的大石块想从山顶搬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道木、道轨、滚杠、滑轮组齐上阵。“为了使用滑轮组,必须先在地上挖出一米多深的轨道,光这一道工序就把大家累的不轻。”马承彬表示。

    在石料厂经过二次加工之后,碑心石仍重达200多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这块“巨石”运送到位于昌乐路附近的石油公司专运站用火车运抵首都北京。马承彬说,那段距离大概是15公里,沿线途经王家麦岛、延安路和台东等地方。

    “15公里的路一走就是35天”,马承彬似乎有些激动,耄耋老人陷入了回忆和沉思。

    怎么会走那么久?面对疑问,马老再次接起话茬,“50年代的搬运工作基本就是运用最简单的运输工具,关键还是靠人力,那时大家拼了命,一天也只能向前行进两、三百米,吃喝住都在路边,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大家基本上都是一直待在岗位上,从未回过家。”

    谈到途中花絮,马承彬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搬运大军途经王家麦岛附近,一处民宅挡住了碑心石的去路。通过沟通,村民的举动出乎大家意料,他们不仅同意拆房让路,竟主动帮助搬运队伍拉巨石。有位村民感慨,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让路感觉很自豪!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