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经常在夜色掩护下,挤进四方路,直取苟不理包子和温州大排面。每隔五米,要不从四方路大茅房蹒跚出一个钳子把腿的老妈妈;要不从卖水果的摊位前,轱辘出几个香水梨;要不从密密麻麻的停车位缝隙,溜达出一条滑稽的板凳大胖子狗;还有,估计刚撸完串,哈完散啤的老青年,倚在开不动的车身上释放着微醺……四方路老街,远比声色斑斓的台东更逼仄与繁复,驱车前行要颇有雪夜上梁山的侠胆。没有办法,四方路之于许多人,就像是一剂铭刻时光的猛药,停不了、放不下。青春缭绕过四方路的上空,那些要命的记忆总在恍恍惚惚中呼啸而来。
二三十年前,以四方路为中心的一带是青岛最无法辜负市井的欢喜与乐活的地方。这里西边是青岛最有名的商业街中山路;北边是即墨路小商品街和潍县路、海泊路精品街;西北稍远点是火极一时的劈柴院小吃街;南边是黄岛路菜市场、肥城路水产品市场和平度路果品市场。其实四方路的地缘代码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条街的生态场景,更多指向具有市井图腾的街区概念。
当年露天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如日中天,四方路的光环一点不比即墨路黯淡,反倒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泊路上的出口商品展交会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服饰精品屋,使得这里酝酿的土产时尚更郑重一些,也一度使四方路成为本土潮流发布的策源地。
1990年代初,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工资不过三百元左右,但精品屋的单件服装动辄上千元,却只是讲究样式和料制,绝没有名牌这一说。尤其是品牌皮衣刚面世的时候,随便拎起来一件就接近万元。按照彼时的市价考量,穿着皮衣满街走的潮人们,基本上相当于背着一间浮山所村的小平房。如果再八卦地延伸下,这间房子在十年后浮山所村的改造中,最少补偿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以今时今日的房价计算,怎么也得百万元开外的价值。
这些有关“洋气”与“洋相”的往事,不过是四方路时代插曲的边边角角。关于吃吃喝喝的七七八八才是这里的正经事儿。苟不理的包子、十乐坊的锅贴、四方路大茅房对过的糖炒栗子、博山路上的炸春卷、榨菜包子、温州大排面和烧烤,几乎串起了一代人的美食江湖。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