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19日讯(记者 孙志文)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青岛市市南区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服务经济强筋骨,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五年过百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市南区生产总值也从2012年的710.1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16.41亿元。同时,过去的五年,市南区民生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累计支出135亿元,高质量完成50件民生实事。
生产总值达每平方公里34亿元
据了解,市南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10.1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16.41亿元,年均增速9%,单位面积生产总值达34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区级财政收入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突破百亿元;总部经济升级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50家、税收过亿元楼宇(园区)26座,青岛银行、城市传媒、鼎信通讯3家企业在主板或境外上市;时尚中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华润万象城、海信广场二期等18座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这份经济“成绩单”是五年来市南区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的生动写照。
五年来,市南区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总部经济发展格局;拓宽招商渠道,促进总部企业加快落地;持续优化服务,营造总部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如今,从空中俯瞰青岛,浮山湾畔的一片高层写字楼鳞次栉比,日本的保险公司、意大利的财富管理公司、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国、新加坡的银行等国际名企扎堆集聚,一片“立起来的产业区”尽收眼底。青岛中心广场、万象城、银座中心等陆续开业,新增商业载体面积70万平方米,新引进知名时尚品牌1200余个,青岛时尚中心加快形成。
青岛九成外资机构“淘金”市南。随着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不断建设,青岛已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风向标。而作为核心区的市南区,汇集了上百家金融和投融资企业,成为一片金融的投资发展热土。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落户市南的外资机构。数据显示,目前落户青岛的外资金融机构共有34家,其中31家入驻市南区,占比91%。而2016年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青岛意才财富管理落户市南更是为市南金融发展添加了“含金量”。下一步,市南区将抢抓国家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机遇,引进和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金融企业(机构),促进国际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打造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
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全国首家线上众创空间、全国首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创客社区、全国首家海洋特色专业众创空间……这些创新创业生力军成为市南区砥砺前行的巨大引擎。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从2016年7月份起至今,市南区陆续出台了《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提质升级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及配套实施的17项产业政策细则、3项实施办法(意见)等一揽子经济发展政策,全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形成全链条创新创业扶持奖励政策体系。以“小政策”撬动经济发展“大杠杆”,市南区在创业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
高标准建设海湾型都市区
市南区西部是青岛的根和魂,全市80%的历史风貌保护区集中在西部老城区,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誉,独特的区位优势、稀缺性的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
今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提出要“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优化城市功能,积聚高端要素,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东岸城区有序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推进老城区复兴发展,建设时尚魅力城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市南时尚中心区和青岛湾周边老城区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在参加市人代会市南团联组审议时,提出了市南区要打造魅力城市、精品城市、繁荣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任务。市南区西部老城区恰好位于青岛湾的辐射范围,这些部署和要求都为市南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继花石楼、公主楼、蝴蝶楼、地质之光展览馆、西班牙风情馆等一批老建筑“复活”之后,“八大关万国文化建筑博览汇”项目于今年8月份启动,首批包括青岛太平湾现代艺术展览馆在内的太平角一路两侧五个别墅院落重启开放。而“时尚市南醉美仲夏”首届太平湾啤酒音乐节精彩上演让老建筑更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带给大家更多元文化的体验。
市南区因地制宜,“三湾一带”承担不同的发展使命,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浮山湾区域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财富管理、时尚消费等高端产业,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商务服务和时尚消费中心,打造特色总部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汇泉湾区域重点整合世界级的建筑文化资源、旅游休闲资源、医疗健康资源,发展健康服务、婚庆摄影、影视拍摄、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城市中央休闲区、健康服务聚集区;青岛湾区域重点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推进老城区保护更新,发展博物馆、文化馆、大学与研究院等优势产业,建设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多元互动群文格局助推文化高地
家住市南区三门峡社区爱读书的张先生最近心里很高兴,他通过一个“神器”便实现了网上办证、预约爱书、快递到家、借还自如等流程。这款“神器”便是2016年11月市南区推出的“青云图”网上借阅平台,在全国尚属首例。自上线以来,通过该项目享受“网上借书、免费快递、就近还书”服务已达到十余万册次。
青云图是市南区构建全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市南区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做足了功课。2015年先后建成65处社区图书馆、1处盲人图书馆及4处自助图书馆,全部实现通借通还。为每个图书馆配置不少于5000册的优秀图书,共配备电脑558台,平板电脑145台,电子书借阅机26台,形成覆盖所有社区的“图书馆集群”。以休闲场所为切入点,推出“啡阅青岛”项目,将120余家咖啡馆、文博场馆、主题民宿、银行网点、学校、产业园区、商业楼宇、大型商场等打造成为阅读服务点。
五年来,市南区先后投入9亿元建成65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20处社区露天剧场,建成72处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馆、社区音乐厅,拓展120余处阅读服务点,年均开展3000场次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动、辐射全域的文化供给网络……目前,辖区共有全国特色文化活动广场3处,全省十佳文化活动广场1处,全省三级以上文化站6个,全市基层文化示范街道3个、示范社区8个,这些都有效保障了市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市南区还以项目带动升级,打造多元互动的群文格局。通过社区文化馆、社区音乐厅、露天剧场、欢起剧社、琴岛音乐之声等一批品牌项目建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平台。其中,市南区社区公益剧场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尝试,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探索打造的社区公益剧场数量由10处增加至20处,每年引进专业院团演出和优秀露天电影放映100场次、让百姓在“周周演,天天看”中度过一个个“文化盛夏”,每年参与居民10余万人次,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总财政支出七成为民生
过去的五年,市南区民生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累计支出135亿元,高质量完成50件民生实事。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劳有所得、住有宜居……住在市南,从出生到老去,时时可感受到幸福。
学有优教。过去五年,市南区投入45亿元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建、改扩建宁夏路小学等9所学校(幼儿园),中小学校营养午餐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为中小学生免费配发制服装,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经验全国推广,95%的学校成为省市规范化学校,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示范区。
老有颐养。五年来,市南区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联动共建”的养老服务机制,密织社会养老服务幸福网,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走出一条特色化养老之路。持续开展“六送”养老服务,惠及老年人8.8万余名;“智能手环”让老年人群体也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东西部两个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阳光安养服务中心和16处社区食堂。
病有良医。市南区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2013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全科医生团队”试点工作,开启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市南区人民医院被青岛市正式确定为全市首家医疗专护试点病房,实行医养结合的新型医疗护理、养老模式;全市率先启动为60-79周岁无体检单位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和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全区已有近6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到了贴心到家的健康服务。
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市南区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累计新增就业30万人,扶持创业1.7万人。聚焦精细化服务,推行街道人社“标准化+”服务,办理业务时间提速约30%以上,荣获全国优质服务窗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数字就业系统和智慧监察信息监管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开展就业、劳动维权案件统计与分析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无欠薪承诺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住有宜居。过去五年,市南区投入820万元,为公众购买“安全险”,为市民撑好“安全伞”。在全市率先开展老旧住宅电梯升级改造工程,建成全市最大的公共租赁住房集中建设项目——金华路保障房项目。在全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居民16.1万户。细化环卫、市政、绿化、物业、公厕等作业和执法标准,推进一路一档、一渠一档、一树一档,稳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5%,提速35%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市南区面临更多复杂的新课题,因此,市南常有“事难”之说。为破解“事难”,市南区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总抓手,在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全国领先的新路,其最大特点就是找到了切实有效的抓手,使法治真正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完整的法治考核体系。
2012年至2016年,市南区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6%,新增上访数量近乎为零。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区级政府的前列,市南政府法制办获评“全省依法行政先进集体”、“山东省行政复议示范单位”,市南区被推荐申报为“山东省依法行政联系点”。这串数字和荣誉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市南区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下足功夫,也颇有成效。
2011年起,市南区将法治政府建设细化、量化为13个大项、47个子项、154个细项的数字化任务指标,覆盖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建起国内首个区级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每一条都具体可考。起草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专家论证率应达到100%;所有政府审批项目全部在网上公布,实现审批大厅线下和线上同步。
同时,出台多个配套考核办法。考核评价为不合格等次的在综合考核中“一票否决”;执法机关年内出现应当追究执法责任的次数超过执法行为总量5%的,取消单位年度评优资格;执法人员年内出现一次应当追究执法责任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如今,在市南区的综合考核体系中,法治政府所占权重与安全生产等重点指标平分秋色,可见其分量之重。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另一成效之一,2015年,为中小学生免费配发学生制服便是其中生动的案例。原本像这种符合国家财政政策、已列入区办实事的项目,由相关部门直接实施即可。但在法治政府建设要求下,有关单位仍为此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风险评估会,健全了质量管理、过程监督等方面的应急处置方案,不仅回应了各界普遍关心的服装颜色款式、面料做工、生产企业资质等问题,还消除了权力寻租空间。
法治政府建设还体现在房屋征收补偿程序简化、公开透明等方面。2013年,市南区下大力气促进房屋征收和补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编辑了实用手册、100问等全程操作指南——房屋征收和补偿被细化为26个具体操作流程,图册在手,一目了然;征收方案、补偿协议都在手册里有正规模板,拿来就能用;补偿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所有信息公开透明。2013年至今,在国家级、市级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工作中,市南区未出现一例因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和补偿导致的违规问题。
城市基层党建现“市南模式”
五年来,市南区委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进一步强化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系统推进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建融合发展,构建了区委“统”、街道党工委“联”、社区党委“拢”,三级联动、全域融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打造了城市基层党建的“市南模式”。
赋权、增效、归位。市南区委率先启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将街道职能科室整合为5个,取消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及考核指标,赋予街道统筹条块资源的权力,把街道工作重心聚焦到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全面提升“两委一站”整体功能,厘清了社区党委统筹领导、居委会履行自治职能、工作站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职能分工,形成“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引领、凝聚、共赢。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类问题解决尤其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以市南区八大关街道为例,街道党工委通过搭建“六联共建”联席会,集结了辖区驻军、大学等38家大单位,建立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认领”的工作机制,完善了驻街单位的需求清单、服务清单、资源清单,推动辖区内各类资源与服务需求精准有效对接,实现了辖区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今年,街道联合驻街单位山东省青岛疗养院共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疗养级别的优质医疗服务。
让党旗插进一座座楼宇。为解决商务楼宇中存在的党组织覆盖难、活动开展难、党建资源缺乏等问题,区委大力推进商务楼宇综合党委和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楼宇物业组建联合党支部,将楼宇内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实现了党员共管、阵地共用、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全区共建立楼宇综合党委71个、楼宇党群服务中心10个。“红色驿家”是市南区石油大厦于2011年成立的楼宇党群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楼宇+物业+社会组织”的党建模式,充分发挥组织和党员的模范服务作用,先后解决了楼宇员工早午餐、会客、交友等难题。
优厚保障,基础坚实。五年来,区委、区政府累计投入9亿元,使全区6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为党员群众搭建了教育培训的“大课堂”、交流互动的“议事堂”、开展活动的“大舞台”;在每个社区拨付8.2万党建工作经费、7万社区工作运行经费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拨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并建立了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机制。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