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 正文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杨晓琛 | 责任编辑: 2017-10-30 14:29:11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冯骥才在《泥人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瞧一瞧,台上嘛样,他捏的嘛样。”这是形容天津出了名的“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而在青岛平度的丘西村,也有一位手艺了得的泥塑高手,今年53岁的荆宝海,他捏制泥人、泥哨,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荆宝海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脚萎缩,行动不便。为了能养家糊口,8岁时,荆宝海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祖传的泥塑手艺。虽然行动不便,但荆宝海心灵手巧,很快就能自己制作泥塑了。“一开始是学着捏一些简单的泥哨和泥人,拿到集上,能换点地瓜干。”想起刚开始学习制作泥塑时的情境,荆宝海说,当时泥塑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手艺。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荆宝海没有多少文化,也不善言谈,50多岁的人了,脸上总是挂着孩子般羞涩的笑容,但说起泥塑的制作却头头是道。“泥人、泥哨看起来简单,但制作起来却十分复杂。”荆宝海说,首先是选泥,晒干后加水和泥,和泥的过程也十分费力,先用脚踩,再用木棒反复敲打,使和好的泥匀净细腻,然后把和好的泥用塑料纸包起来,闷上一天后才能使用。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闷好的泥胚还需要用双手大力揉搓,因为双腿残疾,荆宝海只能用木棍敲打代替双手揉搓。“别人用两三个小时就能将泥弄好,但我得用一天时间。”因为白天用力敲打泥胚,到了晚上,荆宝海的胳膊总是阵阵酸痛,手上也磨出血泡,但是他只能咬牙坚持。因为双腿行动不便,荆宝海每次移动都要耗费常人一倍多的工夫。就是用这种速度,荆宝海每天往返于火炉、操作台和和摆满泥塑作品的展示柜之间。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买主总是挑剔的。曾有人嘀咕,“你做的泥塑咋都一个表情啊?一点儿也不生动”。荆宝海“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这才理解爷爷说的做泥塑要练眼力劲儿是啥意思”。他把捏泥塑的地点改到了镜子前。快50岁的荆宝海仿佛回到了儿时,他对着镜子做起了鬼脸,要么咧着嘴哈哈大笑,要么蹙着眉伤心,脸上的表情保持不动,手却飞快地动起来。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这是一双瘦弱、长满了茧子的手,可一旦它的主人戴上老花镜,坐在泥堆前,这双手就像被施了魔法,翻转如飞。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食指和拇指上下翻动,一会儿就捏出了泥人的脸庞,视线瞟回镜子,顺手拿起用竹子皮做的木棒,放缓速度,细细地雕起鼻子和眼睛。五官完工了,脸上的表情还保持不变,再操起动物骨头制成的小棒,瞟一眼镜子,不停来回碾磨泥人的脸,“要磨出人笑或哭时脸上皱纹的样子”。拇指和食指随后覆上泥人的眼睛和嘴巴,轻轻地捏搓,弯弯的眼皮、咧开的嘴角不一会儿也被捏了出来。最早练习时,他常常“笑到脸都僵了”。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1986年,22岁的荆宝海因为父亲病重,“抛下了泥塑”,自己改造了一个手摇三轮车,做起了当时“最赚钱”的修表生意。手挽着手赶集笑得一脸羞涩的农村夫妇、穿斜襟棉袄叫卖的老太婆、对弈时面露难色的小孩……那十几年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荆宝海手里成了泥塑。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这两年,传统文化又开始焕发生机,那些曾经消失的民间艺术品又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荆宝海再次将泥塑技艺重新“捡起”。据介绍,以前泥塑制作在平度非常流行,制作者也很多。但是如今许多人都已另谋生计不再热衷这种传统手艺,现如今只有荆宝海等极少数人还守候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

轮椅上的青岛泥塑大师:把生活捏进泥巴里(图)

2008年,荆宝海的泥塑作品获得青岛市民间艺术作品精品展铜奖,也是平度泥塑制作者中第一个获此奖项的民间艺人。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