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教育家】孙先亮:重组传统班级 建MT团队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于泓 | 责任编辑: 2017-12-12 21:13:12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

青岛新闻网记者专访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

青岛新闻网12月12日讯(记者 于泓)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对岛城的家长来说,青岛二中的分量自是不言而喻。2016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即“3+3”模式。

高考形式的改革意味着高中课程的变化,对青岛市目前的高中格局来说,谁先在课程改革中抓到先机,谁就有希望在2020年的新高考中实现弯道超车,作为岛城名校,身处改革大潮中的青岛二中将何去何从?在未来三年的冲刺阶段,青岛二中是否依然可以独树一帜,继续独领风骚?带着种种疑问,青岛新闻网敲开了二中校长孙先亮的办公室。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考试,而是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成才。”孙先亮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考试只不过是检验人才的一种方式,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足够优秀,考试又怎么会难倒学生?

二中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此次山东高考改革,其本质在于解放长期以来,文理分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以及大学专业选择的限制。新的“3+3”模式,在语数外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大学专业的要求,自主选择擅长、感兴趣的科目,原本理科生只能选理化生,现在则可以自由搭配。而早在山东高考改革之前,青岛二中就已经实现了这种自主式学科选择模式——吸引力团队,也就是青岛二中所倡导的MT管理模式。

青岛二中MT经济课堂,家委会成员分享共享经济背后的原理。

打破传统行政班级 打造六大MT团队

就高中三年来说,新生入学后第一次分班可以说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在父母们看来,步入高中后的第一次选择决定着孩子未来命运,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进入所谓的好班,不惜“找关系、托人情”,而青岛二中的改革就是从分班入手。

“二中的改革并不是为了高考,我们只会为学生的发展去做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孙先亮告诉青岛新闻网,一所学校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2016年7月,青岛二中的准高一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拿到了一份MT(吸引力团队)推介表,学校根据课程设置分成了数学、人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外语、经济6个MT团队,学生在开学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的MT团队,而这种MT团队则代替了原本的行政班级。

孙先亮:“首先,学生的基础学科学习不会受影响,相应的师资和课时不会减少,MT团队不是单纯的分文理,而是学生在完成基础学科学习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的能力拓展训练,同时,以首席导师与助理导师为团队来管理学生,由过去的班主任的单打独斗,变成名师、名班主任带团队,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能让整体的教师队伍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兴趣课题做切入 邀请精英进校园

那二中的MT团队究竟是如何操作的?青岛新闻网实地体验了青岛二中经济MT团队的课程。

高一经济2班的王璐是刚刚进入二中两个月的新生,在她看来,MT团队只是分班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以前的学长学姐们是通过成绩分班,而她们现在则是通过兴趣分班。“如果只看上下午的课表的话,无论是经济班还是自然班,大家学的内容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每周二下午各自的MT课程时间。”王璐说。

MT课程都学些啥?作为高一经济MT首席导师,朱军说他的第一课就是一把椅子和一个杯子。

“一杯装满水的杯子,温度在不断下降,如果我们拥有几个数据能否推导出这杯水20分钟后的温度?同样,一把椅子当我们坐上去的时候会感觉到不平,但当我们调整角度之后椅子就稳了,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来说清楚角度和椅子间的关系?”数学教师出身的朱军告诉青岛新闻网,在开学第一课上,他就向选择经济方向的同学们阐述了经济MT的特点,以数学建模来解决经济问题,在这种以兴趣课题为包装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研究,其实是在无形中掌握了数学建模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一定能通过学生的数学成绩体现出来。

作为首席导师,朱军每周都会指定相应的课程安排,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来分享自己的课题进展,不仅如此,导师还会和家委会联合,邀请家长以及知名校友走进课堂,为学生们做讲座,公司高管来分享共享经济,银行工作人员来讲财务审计,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出发,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的知识究竟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最近王璐所在的经济MT正在研究人工智能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和数学建模来推演出机器人是否能够超越人类,如果可以的话,这个时间是多久,尽管问题看上去天马行空,但是学生们的论据全部都有数据支持,并且经得起公式推导,王璐说虽然来二中只有两个月,但是她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滕老师向记者展示青岛二中的智能终端,通过这套系统滕老师每天的答疑量是之前的几倍。

互联网+教学 真正把老师装进口袋

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移动支付、手机叫车,科技的进步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在高中阶段,大部门学校和家长依然把“互联网”当作是洪水猛兽,严禁学生使用PAD、智能手机这样的设备。

但在孙先亮看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近三年,青岛连续三年承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关注现代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刀切似的让学生拒绝网络,只关心书本,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种惰性思维,老师都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来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又谈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青岛二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学生们用一台PAD就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交流。

“方便、效率高,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平台。”作为青岛二中高一化学教师,滕雪萍对于学校的“互联网+教学”平台赞不绝口,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学生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台直接拍照提问,老师可以课前推送预习方案,一些简单的随堂小测,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的答案和结果,哪些孩子错了一目了然,而且系统平台跟教师电子黑板链接,课堂结束后学生手里的PAD可以自动生成课堂回放记录,哪里觉得没听懂可以再来一遍。

“最关键的是网络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距离,现在这代孩子,喜欢这种交流方式。”滕老师告诉青岛新闻网,过去老师答疑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效率很低,而通过这套系统,她一天最少能帮助学生们解答五十多道问题,是过去的几倍,即便老师出差也不耽误她和学生们交流,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精准推送一些习题和训练,帮助学生进步,更重要的是,学生用的系统是基于校园网设置的,不会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

“互联网+教学会是学校未来的一个发力方向,现在青岛二中只是搭建起了一个互联网+平台,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元素,让我们的平台变得更加智慧,让二中成为真正的智慧校园。”在谈到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时,孙先亮告诉青岛新闻网,青岛二中将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教育教学数据的积累,来分析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预判学生未来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从过去依靠教师经验的教学模式升级成更科学的算法,从而让老师们有时间去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的效率。

青岛二中首届“子归节”,校长孙先亮为校友捐赠的孔子像揭幕。

好的学校就是好的平台 成全每一个学生

在一场竞技中,大部分运动员想的是拿冠军,但是对于卫冕冠军来说,他追求的目标在哪里?在谈到二中未来的发展时,孙先亮告诉青岛新闻网,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平台,而二中致力于打造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学校这个平台上,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发展规划中,二中更倾向于学生的优势智能的发展,提升学生们综合能力。

孙先亮:“二中的目标不是成为一所名校,而是真正的从学生出发,培养出有机会冲击‘大师’的学生。”

要冲击大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在青岛二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课程,学校给了学生们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像是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这样的活动全部由学生们来组织策划,而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锻炼的是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孙先亮看来,一个学生掌握多少单词、理解多少公式反映的只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真正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高度的就是看不到的“软实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这种软实力,学校的平台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整合资源过程中,青岛二中联合像中国海洋大学等高等学府和优质科研机构,让业界大咖走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们走进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这种双向促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教育不能忽视当下,但更要注重未来,高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三年后的一场考试,更多的是要为学生的一生去打基础。”在专访的最后,孙先亮告诉青岛新闻网,他希望二中的学生能在这所学校度过充实而又快乐的三年,当要面临选择专业的时候,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这是他们成才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