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气愤!大数据“杀熟”刷屏,记者亲测属实!快看看,你中枪了吗?
维护老客户,争取回头客,是不少商家的经营之道。不过在现在在机票、酒店、出行等一些领域中,老顾客却成了商家“薅羊毛”的对象!购买相同的产品或者服务,他们需要比新客户付出更高的价格……甚至使用不同的手机系统进行网络套餐、机票等支付都会出现不同的价格……
安卓用户一个月20元
iOS用户一个月25元……
这些,你生活中发现了吗?
消费者反映新老用户被商家不同对待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平时出差都是通过某旅行网站预定房间,价格常年在380元到400元之间,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前台询问却发现,价格只有300元,而用朋友新注册的账号查询也是300元。
在看到这位网友的爆料之后,
不少人表示,
自己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杀熟”现象出现在多个领域
业内人士将这种情况称为大数据“杀熟”,通俗地讲,就是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在出售同一件商品或同一种服务时,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主要出现在机票、酒店、电影、出行等领域。
“杀熟”现象不止针对的是老用户,甚至连手机操作系统,也遭遇了不平等待遇。市民方女士前几天和家人分别用苹果手机系统和安卓系统的手机打车,同样是从新业广场到吴兴一路,结果价格却差了将近两块钱。
记者测试 不同系统手机打车价格存在差异
随后记者也用不同系统的手机,对同一款打车软件进行了测试。同样是从宁夏路大润发到汽车东站,两款手机的快车价格都是20.8元,但拼车价格却有所不同,安卓系统手机的价格显示为15.6元,而iOS系统手机则显示17.7元。而到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拼车价格有7.7元钱的差别。
此外,还有网友指出,一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系统收取不同费用,比如使用iOS系统的手机,在爱奇艺购买会员的年费是248元,而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则是178元。
针对大数据杀熟现象,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虽然心里会不舒服,但大部分消费者表示,考虑到时间成本,自己并不会去认真比价,即便知道了被“杀熟”,也是抱怨两句了事。
大数据杀熟这种行为合法吗?
大数据时代,
消费者的权益又应该如何保证呢?
利用大数据“杀熟”早已有之 商家涨价看人下菜碟
大数据“杀熟”并非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早在2000年,美国的亚马逊就曾经尝试了大数据“杀熟”模式,同样的DVD,老客户要比新客户多付将近4美元。到了大数据时代,商家可以清楚地知道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信息,大数据“杀熟”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把戏大规模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巍:
“通过大数据可以判断出哪些是新用户,哪些是老用户。哪些老用户缺乏价格敏感度,哪些老用户从来不必比价,价格不比的话,老用户是不知道的。所以说它是一种商业模式,又具有这种先天优势,对老客户的大数据杀熟就变成了应有之义。”
大数据“杀熟”属于价格歧视违背诚信原则
其实商家的溢价行为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种溢价行为是否透明。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客户普遍要支付高于正常价格的金额,甚这至越是老客户价格越贵,这显然背离了诚信原则。有专家就直言,大数据杀熟属于价格歧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巍:
“这是一种典型的价格歧视,按照现有的规定,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价格,而且事先不告知,这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和知情权。”
专家: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管
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一门无处不在的技术,消费者是否只能任由宰割呢?有专家认为,要想避免大数据“杀熟”,不仅需要依靠企业自律,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宋敏:
“要从价格歧视的界定上,更加扩大范围,把经营者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纳入到监管范围之中。如果商家利用大数据消费者进行欺诈,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对他有一个处罚。我们的各个部门工商、网信等应该厘清各自的职责,在各自的范围内形成相应的监管。”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