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头条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74岁的退休教师:13年下乡送课超千次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于泓 孙志文 | 责任编辑: 2018-04-10 21:24:04

【往期回顾】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于泓 图/孙志文 视频/徐斌)

现如今很多人都在谈论延迟退休,而对于74岁的周加惠来说,他的第二个事业是在60岁退休之后才开始的。

清明假期的前一天,一场降温仿佛又把刚刚入春的青岛拉回到了冬天。凌晨6点,周加惠穿好外套准时出门,他今天的目的地不是公园、也不是菜市场,而是距离市区90公里的莱西市滨海小学,他今天要组织南京路小学的老师,为莱西的孩子们送上一堂绘本阅读课,这也是他第1005次下乡送课。

周加惠是青岛“支教岛”的会长。“支教岛”是2005年成立的一个公益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帮助农村教师进修学习,同时联系青岛市区内的名师下乡送课。尽管“会长”的名头听上去很唬人,但周加惠干的工作更像是一个联络员,一周7天,2天的时间在联系支教学校,剩下的5天全都在去支教的路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周老的足迹遍布青岛各个区市,这位步履有些蹒跚的老人,成了青岛教师圈里灯塔般的存在。

“退休了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儿”

因为出发时间太早,周老和同去支教老师的早餐是在车上解决的,囫囵了几口包子便解决了“战斗”,周老说,现在下乡送课比过去方便多了,以前去胶南、平度这些地方,都是先坐长途车再倒公交,来回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四五个小时,这几年青岛的公益氛围越来越浓,爱心企业帮支教老师们解决了车的问题,虽然起得早,但来回到也方便。

人常说教师是个清闲工作,但周老的工作生涯却不算安逸。1963年,周老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他没有回到青岛老家,而是被分配到了沂蒙老区,在农村一干就是23年,之后被调回了青岛,周老便一直在原青岛教育学院负责教师培训,当老师的老师,所以熟悉周老的老师们,都叫他周教授,也正是因为跟各个学校的老师们熟悉,退休后的他当起了“支教岛”的联络员,对接市区和农村的学校。

“我这个人不爱吃喝,也不爱打牌、旅游,人虽然退了,但是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干点事儿。”虽然舟车劳顿,但是周教授的状态相当不错,跟记者聊了一路他刚刚退休时的故事。尽管,看上去有些文弱,但周教授骨子里是个闲不住的人,尤其是23年的农村教育经历,更是让他看到了当下教育的短板在哪里,2004年退休之后,在“支教岛”另一位创始人的鼓动下,老爷子又忙乎了起来。

“刚开始有困难,下乡送课是两头不讨好。”回忆起刚开始送课的日子,周教授很是感慨,那时候“支教岛”刚刚起步,一个公益组织,没有任何行政背景,下乡送课也是义务的,不仅不能给送课老师提供物质帮助,出行也是大家一块坐公交,无名无利,响应者寥寥;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对下乡送课这种形式也不愿意接受,大家都是老师,谁愿意承认自己不行?

“豁出脸面去求人家,大家多少都给我这个老师一点面子。”一遍遍的电话,一次次的登门拜访,愿意跟周教授去支教的人越来越多,送课的学校也从李沧崂山,拓展到了莱西、平度、胶南,只要学校有这个意愿想请老师来,周教授就一定会安排好送课的教师,并且全程陪同。

为什么大家愿意跟着周教授去送课?随行送课的老师给记者讲了他经历的故事。有一年冬天,周教授相约几个教师去黄岛送课,偏偏一早下起了大雪,其实很多人都在犹豫,但周教授还是坚持,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不能食言。一路风雪,四次倒车,送课小分队如期而至,当送课结束后,在回去的路上,周教授和随行的老师去换乘站坐车,雪地里周教授蹒跚的背影,触动了所有人的泪点,“路再远再苦,我们也要陪周教授走下去。”

说好送够1000次课就金盆洗手 结果却食了言

莱西市滨河小学是周教授第1005次送课的地点,校长赵春萍是周教授的老相识,之前她们农村教师去青岛参观,都是周教授全程陪同,陪着她们一所一所学校的参观学习,陪着她们听课,为她们安排食宿。

“周教授给你的感觉就像是亲人一样,忠厚长者,很多老师有周教授的联系方式,有什么工作上、教学上的难题,周教授都会第一时间帮我们想办法。”赵校长说,今天周教授送来的“绘本阅读课”就是她提前跟周教授订的,相对于主城区的学校,绘本阅读算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短板,而这种根据学校需求送课的模式,能够快速给学校送来急需的干货,非常受老师们的欢迎。

作为青岛市教学能手,来自南京路小学的于冰老师是周教授今天招募来的送课主讲人,这是她第一次跟着周教授来送课,为了这堂绘本阅读课,她准备了三天,为的就是把最好的状态带给孩子们,虽然不能像周教授那样每次都参与,但既然站上了讲台,就要对得起每一位学生。

其实这次莱西之行,算是周教授计划外的工作,根据他之前的规划,当送够1000次课的时候,他就准备再次退休,但真到满了1000次的时候,自己却食言了,手里的工作放不下,同时也舍不得。

“原想着1000次的时候自己也七十多了,也该干不动了,没想到真到了岁数,身体还成。”周教授说得轻松,但在过去送课的十多年里,并非像他预想的那样无病无灾。因为送课经常早出晚归,饮食不规律,在2012年的时候,周教授就曾因胃出血住过一次院;还有一次去即墨送课,车刚开到夏庄,老爷子就在车上因脑溢血突发晕厥,多亏了随行的老师及时发现,才抢救了过来。

“家里人也担心,但是我干了一辈子教育了,离不开啦。”周教授说,那次脑溢血住院之后,家人开始担心他的身体,希望他多休息,但周老觉得自己还能动,就要坚持干下去,康复后老伴也陪他送过几次课,确定他身体无碍之后,拗不过他,也就由着他折腾了。

“如果你追求的是发财,那你当不好一个老师”

送课、讲课、教师点评……等忙完这些再回到市区,已经是下午4点。回家之后,周教授还要整理当天的送课笔记,送课千次的数据并不是老人有意为之,而是一次次的送课笔记积累起来的。

周教授的家并不大,装修和家具风格还停留在90年代,一张他获劳模时拍的半身像挂在房子的正中间,特别醒目。周教授说,这房子他住进来什么样,现在基本还是什么样,他们这代人不讲究这些,最大的一间屋子,是周教授的书房兼卧室,因为朝向不好,窗户有些透风,周教授在窗户周围又贴了一圈胶带。

接过老伴给倒的水,周教授整个人松弛了下来,说话也感性了很多,讲起了自己在农村高中教书时,点油灯批作业、备课的故事。“如果你立志发财,那还是别当老师了。”周老说,他们那代人,大多习惯了日子的清贫,自己从24岁参加工作,到现在送课下乡,干了整整五十年的教育,他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老师的家里最多的自然是书,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各种古文书籍多不胜数,因为过去曾经教过古文的关系,周老对这些经史子集特别偏爱。周教授说,在所有的古籍中他最爱《史记》,《史记》中他又偏爱屈原。

当初那个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教师绝没有想到,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了自己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结束送课的周教授,走在回家的路上,黑色的手提包用了十几年,是他送课的老伙计。

顾不上休息,周教授开始整理今天的送课笔记。

不仅送课,周教授还写书,这几本就是周教授的出版的大作。

因为要联系老师,周教授电脑用得也很棒。

墙上挂着周教授获劳模时的照片,那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

厚厚的一叠就是周教授的送课记录,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问谁是生活中的英雄?我想周教授一定是其中之一。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