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一列国际班列驶往亚欧
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建成“一带一路”货运走廊枢纽,打造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4月24日,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内的吊装龙门正抓起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里面装满了15吨轮胎。3天前,这个集装箱还在韩国仁川港的码头上,如今它将从胶州再次出发,搭乘青岛中亚班列,沿着绵延4000余公里的铁路,经过12天的旅程到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货场。
▲大型吊装龙门正在抓取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刘岱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个小小的集装箱,所经历的15天时间和300海里海路、4000公里铁路的时空变换,正是青岛作为“一带一路”节点支点城市践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缩影。
“我们一列编组50节左右,列车全长接近700米。”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市场部经理张照宇告诉记者,目前中亚班列几乎天天发车,直抵中亚腹地:一条路线经阿拉山口发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另一条线路经霍尔果斯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塔什干及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中亚班列开通之前,日韩的货物首先要运抵俄罗斯东方港再运输到中亚,需要耗时22天。但通过中亚班列,12天内就可以完成运输,每个集装箱的运费也能节省2000美元。”张照宇说。
今年一季度,青岛中心站已完成集装箱作业量8.5万标箱,在附近城市济南、淄博和潍坊青州新设国际班列并补贴资金的竞争下,青岛中心站加大中亚班列运行质量保障,做好车源保障,协调快速通关,青岛中亚班列持续上量,实现运量增幅22%。截至4月22日,中亚班列共发送4034标箱货物,仅4月16日至22日一周的时间,中亚班列就发送了6趟列车共计502标箱。
“原本的中心站只是一个传统的铁路货场,功能非常单一,主要是转运一些内贸货物。”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总经理魏学伦告诉记者,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青岛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青岛中心站自2015年起陆续开通了中亚班列、中欧班列、中韩快线及东盟专线等国际班列,海铁联运的方式让一个个满载货物的集装箱以胶州为中心去往四面八方。去年青岛中心站到发总运量突破42万标箱,居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第四位。截至4月22日,累计有776列国际班列到发中心站,集装箱到发量达62938标箱。“现在货物开始上量,目前国际班列基本能达到每天一列,高峰时中亚班列、中欧班列、东盟班列同日各发一列。”魏学伦说。
多式联运也推动了“青岛制造”走出去。仅去年就有约12万标箱的“青岛制造”通过中心站运往全国及4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作为我国沿海地区首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原本需要在港口接受口岸部门查验的集装箱,可以直接在中心站完成,集装箱不再多次开箱、反复装运,运输时间由此可以节省四至五天。青岛中心站将集装箱发出后,向西由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直达中亚,向南通过华南铁路、公路大通道直达东南亚国家,向北经由满洲里到达俄罗斯莫斯科。同时,开往乌鲁木齐、西安、郑州、洛阳、成都、库尔勒、宁夏西大滩的7条国内班列也越来越受欢迎。在横跨亚欧大陆的运输中,通过青岛中心站的多式联运,时效上能比传统的海运节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
“中心站开站之初,货源主要是食品和农副产品,现在的货源则是机械装备、橡胶轮胎、电子家电等产品。”张照宇告诉记者,青岛中亚班列和中欧班列货源主要包括机械装备、橡胶轮胎等产品。东盟专线货源主要包括青岛生产的电子产品和配件、胶合板、玻璃制品,以及山东地区发往广西的食品、蔬菜、压缩机等。中欧班列在国内经过济南、天津、通辽后经满洲里口岸出境,通过俄罗斯后贝加尔国境站,直达莫斯科。班列全程7900公里,运行时间约22天,比海运节省约30天。东盟专线则在国内经过临沂、武汉、南宁等城市后,经广西凭祥口岸出境,最终抵达越南河内、同登等地区。班列全程2700公里,相对海运节省50%的时间,相对陆运节省20%的费用。
为打造“一带一路”货运走廊,2018年,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将依托青岛“一带一路”节点支点城市定位,放大海陆联运优势,加快由物流集聚向贸易集聚转型,打造全国多式联运的示范区。持续完善园区配套,组建物流平台公司,建成启用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二期,投入运营胶州湾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海关直通闸口和无害化处理中心,积极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铁路开放口岸,争创全省首家国检试验区。稳定开行国内班列,加密开行跨境班列,探索发行冷藏班列,力争实现50万标箱运量目标。
(记者 刘岱 通讯员 刘伟 宋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