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青岛。这是中西合璧、面向世界的青岛。无私的大海将它孕育的一切,都毫不保留地托上了岛城人的餐桌。在这里,海鲜不仅意味着一日三餐,更是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岛的海鲜市场,品尝日常青岛人的个中滋味,探寻嵌入到这座城市灵魂深处的那丝味觉。
此时此刻
海鲜市场从清晨的四点半开始醒来。天还不亮,摊主们就已经把最新鲜的海货运送了回来。男人半夜就要起床,去渔港码头或者批发市场进货。许多贝类海鲜还要经过淘洗,吐沙,分拣等几道工序。把货码好后,女人接手售卖,男人就可以趁中午再补个回笼觉。这种分工,造成了海鲜市场一般都是女摊主“当家”的特殊景象。
从东北老家来到青岛打拼的于洪波也是其中之一。从开始做海鲜生意连鱼都认不全,到成为动作麻利的行家,她已经在青岛度过了20年。
卖鱼这份工作的辛苦一般人体会不到:一年四季天天都在水里捞鱼,身上的衣服没有干的时候,再加上还需要用冰块来保鲜,很多人都因此患上了风湿等疾病。
于洪波说:太凉了,干这活有点伤人。再就是站一天时间太长了,到了晚上回家,这个腰这个腿都挺不好受。买卖忙的时候都顾不上歇歇。
记者:有乐趣吗?
于洪波:卖得好的时候就很开心。卖不动的时候也发愁啊。
记者:卖得好的好时候一切都不成问题了,辛苦也值得。
于洪波:对!
像很多新青岛人一样,
他们来到这个城市,
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为了美好生活而付出和奔波,
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刘刚是一家海鲜酒店的副总,他今天是来到海鲜市场进货。做餐饮,把好食材这一关至为重要。对海里的食材,刘刚如数家珍。三十年的餐饮从业经验,都源于他对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从杂鱼小海鲜,到进口高档货,即使有固定的进货渠道,刘刚总要亲自挑选。因为他知道,食材的新鲜程度是决定一道菜成功与否的关键。
随着厨艺的日渐精进,
他也见证了青岛三十多年来的
发展和辉煌。
他和这个城市
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来青岛
必须
“哈啤酒,吃蛤蜊”!
青岛海鲜数量多,品种多。青岛人做海鲜的秘诀就是,让所有的味道都回归食材最原始本真的味道,这就叫原汁原味。青岛人吃海鲜,也不以价格高低论档次,而是讲究“好这一口儿”。
喝着青岛啤酒,吃着辣炒花蛤,是青岛人最家常的吃法。其实相较于外来食材,青岛人却偏偏对本地的蛤蜊有着非同一般的迷恋和狂热。把蛤蜊叫做“嘎啦”则是青岛人的专利,这个喝啤酒的喝,一定要念做“哈”才最正宗地道!
鲅鱼跳,丈人笑!
青岛有个风俗:在每年的五一节前后,女婿都要买鲅鱼送给岳父岳母,以表孝心。
虽然媳妇儿出差了,有心的邹强还是自己挑了一条八斤半的大鲅鱼给丈母娘送过去。老人开心的说:鲅鱼头、鲅鱼尾巴我吃,鲅鱼身子吧,我给他们包饺子吃,能做好几顿。
八带、虾虎和大虾……
60岁薛阿姨冒雨赶来海鲜市场,
为女儿一家人回家过周末
张罗一桌拿手菜。
虽说是过母亲节,但是母亲精心挑选的这几样食材都是孩子们最爱吃的,没有一样是给自己买的。
这种忙碌和付出,仅仅是为了儿女们能回家一起吃饭,为了那短暂而又幸福的餐桌上的团聚。
认识一座城市,
从舌尖上的味道开始,
在千变万化的美食中
参透这座城市的性格。
无论酸甜苦辣,
这百般滋味汇聚起来的
就是生活的味道,
人情的味道,
这也就是青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