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活力青岛|锤子、马扎、挑刺会:走进海尔文化展

2018-07-06 17:23 来源:RUC国新硕士项
分享到:

一把锤子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这大概是海尔最负盛名的往事。对于如今速生速朽的企业而言,这种苛求质量的工匠精神却成为稀缺品。

而除了这把锤子,海尔文化展上的马扎、扳手、挑刺会也藏着相似的故事,这不仅是一家家电企业崛起的故事,也是中国创业者们用自己的激情与付出为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传奇的缩影。

锤子:敲定企业品格

在海尔文化展展馆里,有一件展品十分著名,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但与国博其他精美的展品不同,它只是一把不起眼的大铁锤。

当时砸冰箱的大铁锤(复制品)

1985年,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公司的前身)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冰箱出现质量问题。厂长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剩余产品,又发现76台不合格冰箱。他将员工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用大铁锤将这些劣质冰箱一一砸毁。

公开砸毁76台冰箱

当时,厂内员工平均月工资为60元,一台冰箱的价格则在2000元左右,而且还需要凭票购买,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可谓是一件“奢侈品”。张瑞敏这一“疯狂”的举动,着实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员工。

但在张瑞敏看来,今天生产出了76台不合格冰箱,明天就有可能是760台,甚至7600台,所以他要打破员工对于不合格产品的容忍。

这一砸,不仅砸毁了不合格产品,“砸醒”了在场所有工人,也意味着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企业不仅仅追求生产的速度和效率,而是逐步重视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马扎:开拓变革之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与设备,“截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116家企业和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其中青岛有42家,”讲解员刘媛媛谈到。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当时青岛最后一家引进德国制冷技术的企业。1985年,时任厂长张瑞敏在工厂大会上曾立下决心,“虽然我们是最后一家,但是我们一定要创优质,夺金牌。”

之后去北京申请技术引进项目的旅途中,他和时任副厂长的杨绵绵经常要往返北京,有时买不到坐票,就租了两个两块钱的小马扎,从青岛一路坐到北京。凭借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申请到了去德国考察的项目。

张瑞敏和杨绵绵所坐的马扎

不难发现,两个马扎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张瑞敏和杨绵绵为代表的中国实业家们对行业内先进技术的渴望和敢于变革的决心。

挑刺会:彰显精益求精

在海尔的创立之初,管理层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和把关可谓精益求精。在海尔获得国家质量奖金奖后,厂长不但没有组织庆功会,反而开了场挑刺会,反思自身的不足;时任副厂长的杨绵绵也亲自在生产车间抓质量,甚至特意在所生产冰箱中放入抹布、头发丝,来确保产品质量检测的有效性。

时任副厂长杨绵绵在车间指导工作

海尔的成功也离不开普通员工对于生产的极致追求。诸如“启明焊枪”、“晓玲扳手”等生产工具的发明改造和命名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普通员工追求技术革新的匠人精神。

据介绍,“启明焊枪”的发明者李启明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焊接工,他利用业余时间对生产中使用的焊枪进行改造,将焊嘴和火舌缩短,既减轻了焊枪的重量,又提升了其灵活性,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启明焊枪、晓玲扳手

“能阻挡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这是张瑞敏给海尔的忠告,也是故纸堆里的往事留给当下企业的最好忠告。

小编后记

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技术永远会层出不穷,也总会有企业追逐在风口。但领跑者们依然需要不时回望和记起,在物质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海尔所坚持的“工匠精神”缔造了企业的行业奇迹。技术随时可能过时,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疑应成为所有企业的生存必需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