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三城”联动,做优主城核心区
市北区加快建设主城核心区,搭建城市生长力平台。
“三个聚焦”当好“领头雁”,“七大行动”率先走在前列。在青岛谋划新一轮大发展之时,市北区也在全面提升城市生长力、建设主城核心区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
“市北区老工业的转移为其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提供了空间,市北区要紧抓这一机遇,围绕产业‘大转型’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做强做高优势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市北区委书记郑德雁表示,市北区要坚持聚焦提效,围绕壮大经济实力、增强产业活力、提升城区魅力、凝聚社会合力、创新治理能力,增创经济发展新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市北区着眼全局,布局“1136”发展蓝图:加快建设更有温度和厚度的主城核心区,搭建城市生长力平台,打造邮轮港城、新材料科技城、绿色建设科技城,做强区块链、智库集群、城市治理、人力资源、文旅产业、现代保险业等六大创新产业。
“1136”发展蓝图中,“三城联动”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为市北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核心区建设立起稳固有力的支点。其中,邮轮港城计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是带动青岛老城复兴的引爆点,引领青岛发展的新百年引擎;新材料科技城将打造科研要素最集聚、实体经济最活跃的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建设科技城则要构建以建筑科技与大数据支撑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城区。
高端引领 传统产业变革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新材料科技城产学研峰会上,郑德雁指出,“中国是橡胶轮胎产业全球第一大国,青岛更是有‘橡胶城’的美誉。市北区橡胶产业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成果转化率低,对行业影响力不突出,高层次人才、新理念、新模式集聚还不够。”他道出了对新材料科技城的期许: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端技术、新管理理念、新产业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水清沟河以东、李村河以南、重庆南路以西、开封路洛阳路以北约3.5平方公里围合区域的“新城”——新材料科技城,平台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600多家企业入驻,11个国家级、29个省市级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机构落户,专业研发队伍4000余人……
据了解,新材料科技城是在已成立的青岛市橡胶新材料及智能装备科技创新推进中心基础上,整合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启迪协信青岛科技城等五大产业园的资源打造的。作为青岛橡胶行业的“智库”,科技创新中心由青岛科技大学和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著名高校院所共同组建,已有被国际知名期刊称为“液体黄金”的EVEC胶等多个代表性成果;528所海内外高校、230多家科研机构、428家监测认证机构、49家海外专家组织和2000多名行业核心专家资源,橡胶谷平台的羽翼也日渐丰满。
已建成在用商业办公载体37万平方米,拟新建商业办公载体近115万平方米,新材料科技城的发展和规划同步。“滨海新区老厂房搬迁后的土地正在进行整理,舞阳路39号、捷能中泰片区改造项目等正在进行土地设计和前期论证,中能造纸厂项目预计今年完成土地招拍挂……”新材料科技城未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增慧指着墙上的片区规划图说,“抓住新旧动能转换就是抓住了这一区域发展的‘牛鼻子’。我们高度重视创新要素的集聚,强化倍增效应;优化现有产业格局,打造高端产业全产业链。”
王增慧介绍,下一步,新材料科技城将进一步整合完善创新资源,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建立新材料产业服务体系;依托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及研发机构,统筹布局建设新材料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
创新驱动 老城注入新活力
邮轮港城是市北区再造新空间、深耕“蓝色”发展的主战场。
4.1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绵延10公里的滨海港口岸线,不可多得的规模化稀缺存量的滨海空间,使青岛国际邮轮港成为老城区华丽转身的黄金支点;重组城市分散的小中心体系而形成的“钻石型”中心结构,使它成为建设时尚魅力东岸城区的“能量场”。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关于公布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行政权力清单的通知》,并于9月25日起正式实施。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发展方向、扶持保障等方面对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管理进行明确和规范,让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有“法”可依。
邮轮产业,被誉为旅游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自2015年开港以来,青岛邮轮母港共计运营220余个邮轮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达23.05万人次,成为全国第六大邮轮母港。但是,作为港城,绝不止于邮轮经济。《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管理暂行办法》虽未对其产业进行具体定位,却明确了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相关政策在邮轮港区内实施。
创新将成为邮轮港城发展的主旋律。
“要将邮轮旅游作为特色产业和重要触媒,加快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邮轮旅游及配套产业,把邮轮港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邮轮中心、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和世界一流邮轮旅游港。”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马继世指出,除此之外,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还要更加注重聚焦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通过转型发展战略定位研究,使产业发展方向更精准、路径更清晰。
“链湾”计划已纳入我市新业态新模式平台建设,并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报告中多次提及。坐落于邮轮港城的“区块链大厦”正是“链湾”的根据地。截至目前,“链湾”已引进包括布比公司、众签科技、数链科技等多家知名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企业及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央财金融保险研究院、中检联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大学联盟中英金融孵化器等多个平台机构。
“要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的活力之城、独具魅力的时尚之城、绿色低碳的生态之城、新锐现代的智慧之城。”据马继世透露,《智慧邮轮港建设总体规划》即将出炉,一个集跨境金融、跨境保险、离岸金融为一体的金融开放先行区,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高地的模样将愈发清晰。
宜居宜业 打造产城融合样板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如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在市北区绿色建设科技城,有这样一个实验室,它以规划大数据为基础,将各类数据空间化、可视化。在实验室里,有城市“仪表盘”,可以开展城市生命体征的量化研究;有“预演室”,对城市规划设想进行方案模拟与仿真预演;有“智慧大脑”,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动态检测,对照规划目标形成决策。
实验室名为MIT(青岛)城市科学与仿真实验室。今年上半年,MIT(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科学实验室、市北城发资产管理公司与软通云网科技公司合资成立MIT(青岛)城市科学与仿真实验室暨数字产业与科技创新研究院,落户青岛中央商务区。目前,实验室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等工作,预计年内交付使用。实验室将运用“技术平台+生态合作+应用场景+产业服务”的城市科学仿真测试技术,为数字市北乃至数字青岛的发展提供“市北方案”。
城市的核心是人,努力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生活在市北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厚度。市北区作为青岛中心区,要在青岛的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核心区作用,在功能上打造经济、文化、商务和生态的核心区,但城市核心区的发展不能只有“速度”,更要有“温度”。
绿色是宜居的基础。绿色建设科技城的提法在全国尚属首次,是指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以建筑科技与大数据支撑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城区。“建设”和“建筑”一字之差,内涵和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绿色建筑”是个静态的载体,而“绿色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概念,涉及城区硬件和软件,关乎城区建筑、产业、人文等多个领域。
绿色规划、绿色建造、绿色更新、绿色治理、绿色生活是绿色建设科技城的几大要素,未来,科技城中的地理信息产业、建筑业大数据产业、城市治理产业和创新支撑的载体都将剑指“绿色智慧城区”,落脚于“绿色智慧管理”。
“近水楼台先得月”。绿色建设科技城“绿色智慧城区”和“绿色智慧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将“复制”于邮轮港城。据了解,利用“双云”融合、城市动态模拟仿真等技术,可以让市北区的每一寸肌肤清晰可见,让市北区新空间的开发利用能够提前感知、充分验证。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城市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建立的“数字孪生港城”,将助力邮轮港城发展为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新片区。
以“1136”为靶向,市北区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搭建研究培训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智库平台、服务保障平台,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创新。“我们要以现代科学体系为指导,以新型技术为支撑,努力建成知识、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区域,增加城市内涵,促进科学技术与建筑、人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崛起和城市崛起。”郑德雁说。
目前,邮轮港城已被纳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创建先行示范区,与多家知名央企签订合作协议;新材料科技城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周边资源,以吉林大学、中科院、中化集团、软控集团、京博控股等行业龙头为引领,引进中国科学院冯守华院士团队,聚集国内顶尖企业、科研机构;绿色建设科技城的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清洁能源采暖、幼儿园被动式建筑等项目逐步推进……
“三城联动”,资源共享,一个产业活力迸射的市北呼之欲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余瑞新 通讯员 王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