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青岛首架H135直升机交付使用。(周晓峰 摄)
在不久前的空客青岛首架H135直升机交付仪式上,黄色涂装的直升机做出加速、盘旋、“莱维斯曼倒转”、大坡度急转等一系列动作,像一只黄莺尽情展示着灵巧身姿,这也意味着从0到1,青岛通用航空产业由此正式“起飞”。
第六架开始在青总装
通用航空区别于商业航空,具有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等特点,是航空大国的标志性产业。医疗救护、气象探测、空中巡查、航空摄影、海洋监测以及私人飞机等都属于通用航空范畴。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通航飞机不仅数量较少,在生产制造方面也有差距。以美国为例,在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注册的通用航空飞机超过25万架,而国内仅有数千架。通用航空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有强大推动力。
“通航产业在国内还是起步阶段,相当于从零开始。但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市场非常大,有专家认为通航产业是又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青岛联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青林说。
以青岛联合通航公司承接的空客青岛H135直升机总装生产线项目为例,该项目以聚集航空人才、整合通航资源、提升制造水平、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国际合作为发展目标,致力于青岛市通用航空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半岛直升机应用示范体系的建立,将承载起发展青岛市通用航空产业、再造青岛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
苏青林介绍:“这个项目在国内填补了3吨级通航直升机的空白。接下来我们要立足H135总装线,发展通航产业上游的研发和设计,以及下游的制造、运营、销售、培训等。通过项目的集聚效应,把青岛乃至山东的通航产业做大做强。”
青岛总装线由空客直升机公司和中方共同出资,是空客直升机公司在欧洲之外建立的首条H135直升机总装生产线,总投资约一亿欧元,共承销100架订单。总装线将于今年年底竣工交付,预计明年年初正式运营,与德国多瑙沃特基地总装线保持同等质量、同等技术水平、同等服务标准,设计产能为36架/年。
“空客青岛H135直升机前五架都将由中外技术工人在德国基地共同总装完成,从第六架开始完全在青岛基地总装。”苏青林表示,首批20名技术人员已经在德国多瑙沃特实岗培训半年多,开始陆续返回,为生产线启动做准备。到明年运营,人才方面没有问题。
这批技术人员来自山东及广州、哈尔滨、河北等地,均具备航空航天、机车、船舶等相关行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经验,且多人曾有国外培训与工作的经历。根据空客直升机总装厂的要求,他们分布在航电、电气、检测及装配等重要岗位。
布局航空医疗救援体系
通用航空产业链条庞大,经济拉动效果明显,不仅涉及机载设备、发动机、航电设备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也包括飞机维修改装、航空培训等项目。可以说空客青岛H135直升机总装线是青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一次破冰。
但是光解决制造的问题,并不代表飞机就能顺利地上天和落地。“汽车去4S店买了随时能开出来,公路、停车场、加油站都是现成的。但通航直升机起飞需要有空域审批,降落要有基础设施,很多条件并不具备。”苏青林认为,通航产业涉及低空空域开放、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等,不仅要“造得出、卖得出”,更要“飞得起、降得下”。
发达国家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早已成熟。例如德国直升机在15分钟内可赶到国内任一区域事故现场,每年的救护任务达10万余次;美国大部分地区享受20分钟直升机救援的服务保障,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公司共有300余家。
青岛联合通航公司选取的突破点也正在航空医疗救援领域,布局以航空医疗救援为先导的直升机应用示范体系,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苏青林告诉记者:“直升机最大特点就是响应速度快,在雪地山区等特殊地形具备优势。我们也想借鉴欧美成熟模式,把医疗救援直升机先应用起来,在青岛乃至山东建立一种模式,然后在全国进行推广。”
医疗救援直升机的成本较高,青岛联合通航公司目前将寻求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来支持直升机医疗救援应用,后期随着市场成长引入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渐形成适用中国的直升机医疗救援运行模式。“德国医疗救援直升机体系非常成熟,但他们也用了三十年才建立起这套体系。我们有信心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让青岛造的H135直升机尽快飞起来,让老百姓享受到直升机医疗救援服务。”苏青林说。(记者 周晓峰 通讯员 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