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40年,青岛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篇章

2018-11-26 11:09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青岛农林牧渔增加值40年变迁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杨光

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40年来,青岛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青岛农林牧渔增加值从1978年的8.7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80.97亿元,增长了42.6倍。“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青岛正在着力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青岛力量。

据市统计局报告,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农业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

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改革初始阶段。解放了束缚农业发展的羁绊,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迈向正确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青岛农林牧渔增加值从1978年的8.73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9.7亿元,年均增长14.5%;粮食产量不断创新高,1984年,青岛粮食总产量245.0万吨,比1978年增加54.9万吨,增长28.9%。

1985年至1992年,是改革纵深推进阶段。农村改革重心转向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市场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1992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3.92亿元,是1984年的2.2倍,年均增长10.5%。粮食总产量267.6万吨,增长9.2%;蔬菜产量203.0万吨,增长65.0%;水果产量34.1万吨,增长1.2倍;肉类产量17.3万吨,增长79.8%;水产品产量28.8万吨,增长3.5倍。一批剩余劳动力走出耕地,在非农产业领域寻找出路,推动了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扭转了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长期短缺的局面。199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9元,比1984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2元,恩格尔系数下降了8.3个百分点。

1993年至2002年,是农村居民跨入总体小康阶段,青岛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全面确立,非农产业成为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2年,青岛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5.94亿元,是1992年的3.3倍,年均增速12.8%。乡村从业人员254万人中,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52.8 %,比1992年的38.0%提高14.8个百分点。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95元,比199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5.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20元,年均增长19.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186元,年均增长12.2%。

2003年至2010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提升阶段。自2004年起,以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开始涉及城市对农村土地使用权干涉、农业税取消、以工哺农等问题,农村政策逐步与工业政策、城市政策发生统筹和融合,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农业生产看,2010年,青岛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76.99亿元,是2002年的1.9倍,年均增长8.3%;从农民收入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50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从农村社会事业看,2010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3.8%,比2002年提高40.2个百分点。

2011年至2017年,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新腾飞阶段。农村民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不断改善,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80.97亿元,约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5.6%;粮食总产量达到296.9万吨。农民收入的逆转增长,大大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304元,增长8.4%,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GDP增幅。

农业焕发“新动能”

若打破时期阶段的划分,从2016年开展的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看青岛新农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成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岛农村经济社会“量”“质”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扎实推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壮大。2016年末,全市农业经营户100.3万户中,规模农业经营户2.5万户,占2.5%。全市农业经营单位1.01万个,是2006年的2.9倍。

设施种植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设施种植业占地面积32.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2%;设施蔬菜产量103万吨,占到全部蔬菜产量的17.4%。2016年末,全市温室占地面积1513公顷,接近2006年末的5倍;大棚占地面积8681公顷,比2006年末增加86%;渔业养殖用房面积161公顷,是2006年末的2.4倍。

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长。2016年末,全市共有拖拉机34.9万台,联合收获机0.9万台,分别比2006年增加1.9万台和0.4万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纯)27.8万吨;农药使用量0.6万吨。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94%,关闭搬迁1095家养殖场、户。

推出“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青岛农品”品牌集群,培育岛城最喜爱区域公用品牌11个、农产品品牌30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26个。

全市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2016年末,全市调查村中能够正常使用的机电井数量4.6万眼,排灌站数量520个,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数量7491个。全市实际耕种的耕地中,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41.8千公顷,占16%,而2006年基本没有喷灌、滴灌、渗灌等现代化技术设施。

农业科研引凤来栖,先后有袁隆平、束怀瑞、赵振东等7个院士设立研究中心,2017年,青岛涉农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达到39个。瑞克斯旺、先正达、登海、华盛等9家国内外种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青岛。

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青岛推动一产向二产拓展,培育出农副食品加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和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三条百亿级产业链。2017年,青岛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过亿元11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300多亿元,产值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的75%,农产品年出口额稳定在330多亿元,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跨界融合,2017年,相关经营主体达到3053家、收入191亿元,受益农户10多万户。

在全国率先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培育首批农村电商示范镇15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5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创业6万余人。

农村改革也在深入推进,到2017年,累计有11项国家农村改革试点在我市落地。全市4891个村(社区)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村庄总数的81%;成立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3941个,占村庄总数的65.5%;323万农民落实了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和收益权。

点评:40年,青岛农业拾级而上、精彩蝶变。产业结构深刻调整,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产业形态更是飞速变化,延长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跨行业发展,新业态快速涌现,新动能加快成长,农民得以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和全产业链价值。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组织精简优化。2016年末,全市共有乡镇90个,比2006年减少30.8%;5747个自然村,减少11.2%,实现以农村社区为单元开展治理和服务工作,新建改建扩建社区服务中心172个,全市共挂牌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1056个,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5%。

农村基础设施逐年完善。2016年末,在涉农镇街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镇街占11.1%,有码头的占10.0%,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52.2%。100%的村通公路、通电,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占91.3%。全市农村自来水供水率达到99%以上,农村地区建立39个垃圾集中处理站,620村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垃圾集中处理达100%,21.6%农户实行集中供暖。97.3%的村通宽带互联网,75.6%的镇街有商品交易市场。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末,全市29.6%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98.9%的镇街有小学,26.7%的镇街有影院,21.1%的镇街有体育场所,38.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数比上年增长67%。100%的镇街有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73.3%的镇街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2.2%的镇街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

目前,全市省级美丽乡村达标覆盖率已达到57.2%;创建了5个全国美丽乡村、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崂山青山渔村、即墨雄崖所村和凤凰村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农村绿化面积达到2.23万公顷。

点评:如何改变农村的面貌?40年来,青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改厕改水、危房改造,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品质,推动村庄净化美化,努力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让一个个乡村重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农民生活日新月异

收入增长较快。2016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69元,是2006年的2.7倍,十年间年均实际增长12.0%,高出全市GDP年均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2017年,青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04元,同比增长7.8%。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16年末,全市99.9%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拥有2处及以上住房的26.4万户、占23%,比2006年提高11.5个百分点;拥有商品房的10.3万户、占9.0%,而10年前很少有农户购买商品房。农户住房中以砖混和砖(石)木结构的为主、占96.7%。

家庭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长。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市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小汽车39.3辆,较2006年增加32.8辆;彩色电视机112.2台,增加14.1台;电脑54.9台,增加51.4台;手机228.4部,增加150部。

农村饮用水更加安全。普查结果显示,101.0万户的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全部农户的96.8%,比2006年提高30个百分点,2017年,这一比例提高至97.6%。

农村清洁能源加快普及。14.0%的村通天然气,34.3%农户开通管道煤气,生活方式更为绿色生态。农民做饭取暖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94.1万户、占82.0%,而2006年只占到32.9%;主要使用柴草的57.1万户、占49.8%,比2006年下降16.4个百分点。

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卫生条件持续改善。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青岛农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60.4万户、占52.6%,比2006年提高42个百分点。而2006年有33.7%的农户还在使用简易厕所或者根本就没有厕所。

点评:农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是不争的实事,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增快的全新语境中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依然任重道远。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