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糖球会与海云庵 像是存在于城市民俗中的“文化乡愁”

2019-02-18 14:32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正月里的青岛,眼下火热进行的萝卜·元宵·糖球会,当属最热闹的民间庙会。老青岛人讲究“初九咬春,十六踩圆”,“咬春”指的是赶萝卜会吃萝卜;“踩圆”指的就是赶糖球会吃糖葫芦。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赶完海云庵的庙会,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了。这个庙会,像是存在于城市民俗中的“文化乡愁”,成为春节精神所依的“原乡”。

未建海云庵时,这一片区域只有东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庄和湖岛村,住户很少,人们大多以捕鱼和农耕为生。海云庵同天后宫一样,建成的因由是缘于周边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期待,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小庙,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因着“海为鱼天地,云为鹤故乡”这句诗,故名“海云庵”。

根据当地习俗,民众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才开始劳动,而在下地劳动和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丰年、保佑平安,周边居民都要进庙祈福,而正月十六又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因此特定此日为海云庵庙会。每逢庙会日,庵外的海云街上,聚集各种买卖人,趁着人多发点小财,这也就形成了日后糖球会的雏形。

而真正使海云庵庙会形成规模,并延续发展的,则得益于青岛建置后,胶济铁路及四方机车厂、纱厂等的建立。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及企业工厂生产,带来的是大量劳动力集中涌入,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小手工业者增多,海云庵糖球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繁荣起来的。

海云庵的第一次大规模翻修,是在1924年。当时,供职于青岛银月纱厂的王涨诚,爱做善事,看到海云庵年久失修,于是就与东、西四方村村长商量,并发动各村居民及周边工厂、作坊工人化缘集资,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对翻修过程中贡献大者,则用“缘福善庆”“百世流芳”“万善同归”“永垂不朽”字样勒石纪念,以表其功。其中有趣的是,翻修后的海云庵,除了供奉观世音大士、关羽、龙王、财神等神,鲁班也被请进了庙堂。因原四方是青岛市的老工业区,那时候海云庵周边除了原有的村落也已建起了许多工厂,工匠们尊鲁班为祖师爷,为求工作顺利,周围的工人都来祭拜。

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每到庙会之日,为了让工人们去赶会,周边的工厂都会放假,各地的艺人也纷纷前来献艺,跑旱船、踩高跷、茂腔柳腔唱得火热,赶会的有时上万人,成为当时青岛市区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中国人素以“红”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红糖球,被认为是一年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庙会期间,由于买卖糖球成为海云庵庙会的主要特色,民众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为“海云庵糖球会”。1942年3月3日的《青岛新民报》,以《海云庵糖球会——该庙历史悠久香火颇盛》为题,对糖球会的历史进行报道。1946年的《平民报》也载有海云庵糖球会盛况。

之后,虽然海云庵庙屋由原四方区文化馆接管使用,但海云庵糖球会一直延续下来,到1966年“文革”时彻底中断。1982年,海云庵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当时的四方区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于1990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修葺,基本恢复1926年翻修后的原样。重新整合的海云庵节会以民俗活动为主,淡化了迷信习俗,恢复了民间的传统庙会,举办了糖球会和糖球艺术大赛。2005年,糖球会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庆”称号;2006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2013年10月,海云庵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海云庵的东殿前方里还有一棵参天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到秋季时一片金黄,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1982年,这棵银杏树被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树名木。

如今,海云庵糖球会已成为青岛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及游客来“凑热闹”,海云庵前面的广场,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