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用的弯头,大多是用热熔工艺拉伸而成,密度不均匀,耐压能力差,而我们家的弯头都是一次性铸造成型,密度完全一致”;
“设备上的吊耳,别人家就是一个圈,能把钩子放进去钩住就行,可我们家的吊耳设计,前前后后改了8遍”;
“这个用于安放供水设备的移动房,光外观设计图纸就改了100多遍,开模具后还又返工了3次”……
9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青岛三利集团采访,谈起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无论哪一位技术工程师,似乎都能提供数不清的细节案例。
这家扎根青岛19年的民营企业,在城阳区这方热土上茁壮成长,登上全国乃至全球二次供水设备领导者的宝座,成为城阳区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利SLBW-P无负压智能变速泵给水设备
“二次供水”这个概念,听起来陌生,实际上却与城镇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水龙头轻轻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从源头到“龙头”,每一滴自来水都要走过“水源-输水管网-净水厂-配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入户管道与设备-自来水龙头”的历程。其中,二次供水设施,被称为城镇供水系统的“最后一公里”,它给来自市政管网的自来水加压,将其成功地输送到中高层建筑居民家中。
简单说来,城镇二次供水设施,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楼底下装个大水箱,市政管网自来水先在此存储,然后由水泵抽水送入高层用户;一种是无负压给水设备,通过外接设备在自来水管网上直接加压供水。前者弊病明显,最突出的是污染,居民用水安全无法有效保证。后者则取消了水池和水箱,全封闭运行,省去了消毒冲洗环节,避免了传统供水的污染。显然,后者更为环保、安全,也正成为绿色供水新时代的主流。
事实上,中国的无负压供水技术,由青岛三利集团发明;国内最好的无负压供水设备,由青岛三利集团制造;二次供水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是青岛三利;我国《无负压给水设备》的行业标准,由青岛三利集团编写;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无负压分技术委员会,也设在青岛三利集团。
早在1992年,三利就成功研制生产BTG系列变频调速生活给水设备。那时,它还是一家位于临朐县小山沟里的作坊式企业。2000年,三利搬迁到青岛,也只是一个员工不足百人,产值不足千万元的小企业。如今,青岛三利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员工超过4000人,年纳税额超过2亿元的现代化企业。
能有今日之成就,源于三利自始至终对于产品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三利创始人、董事长张明亮在创业初期就喊出“我就不相信中国人产不出世界一流的产品”的口号,带领团队以“要么关门,要么世界第一”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地研发自主创新产品,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工匠精神,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品质卓越的产品。
▲青岛三利集团企业文化标语
世人皆知“海尔张瑞敏砸冰箱”,殊不知张明亮也曾用类似的方法旗帜鲜明地抓产品质量。
时光倒回至1997年,三利正处于创业之初的关键时期,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部分员工为了抢工作进度而忽略了产品质量。这年8月,张明亮发现一台通风窗存在瑕疵的控制柜壳,竟然先后被采购、质检、生产人员都当作合格品予以放行或使用,马上就要交付给客户。这让他意识员工质量意识之低下,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为了彻底引起全体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当年8月15日,张明亮立即召开现场会,果断要求责任人当众把价值17万元的控制柜砸掉,用沉重的代价给全体员工留下深刻的质量烙印。8月15日,自此成为三利的“厂耻日”和“质量日”。从此,三利在方方面面对确保高质量、高档次进行了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实践。
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崔继红,同时担任全国城镇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负压供水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介绍说,成立28年来,三利专注于城市供水安全系统设计,供水设备生产制造,智能水泵、智能电机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从1997年至今,三利已推出了多代产品,引领着二次供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端水泵和电机,在全球工业品领域率先做出了“五年包换,十年保修”的承诺,打破了中国机电行业没有高档产品的尴尬局面。截至目前,三利拥有专利技术5000余项,获得五项国家金奖,八项 “国家重点新产品”,编写了供水领域100余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青岛三利集团产品展示
青岛三利集团的发展历程再次表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根据这一规律,城阳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具体说来,城阳区出台政策支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40多家。根据创新型企业的全生命发展周期,城阳区还建立创新型企业分类指导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鼓励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
据统计,2016、2017、2018三年,城阳区分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121、203家,总量由2016年的155家,跃升到2018年底的396家,在青岛由各区市第4位升至次席,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