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签产业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172亿元;新开工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350亿元;全年固投计划完成123亿元
11月18日,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平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建设热火朝天。现场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个中心的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平台项目已实现主体完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基础施工,预计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去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此后一年间,示范区坚持规划先导、创新驱动、市场引领,着力推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名单。去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850亿元、增长16.4%,占全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的比重近90%,今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以打造千亿级产业链条为核心发力“双招双引”,集聚国际化高端项目和人才资源
示范区围绕“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编制了《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报告》《青岛先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研究》,明确了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和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兴半导体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为支撑,金融和商务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去年示范区成立当天,总投资额185亿元的35个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项目同时落户,涉及科研院所、高端制造、检测服务、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这也标志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正从技术创新拓展至全产业链的创新。
今年以来,示范区新签约19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72亿元;新开工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350亿元,2019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123亿元。
示范区搭建高端项目和产业园区平台,从引单个项目向引产业平台转型。
依托区域内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四方庞巴迪公司等“中车系”主机企业,梳理产业链、价值链,聚焦139家核心配套企业,实地走访企业、科研院所300余家次,推动产业链立体扩张、价值链优化配置。
发挥国家铁路集团等“中字头”“铁字号”央企在高速磁浮、高铁、地铁等方面的研发制造优势,与中铁电气化局、中铁磁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带动3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总投资30亿元的智能主动变光玻璃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丹阳铁龙轨道装备项目等正式签约,在车辆工程、工务工程等五大领域取得“双招双引”突破。
深入融入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化”,与西门子、庞巴迪等国际企业积极对接,总投资12亿元的瑞士SGS集团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及重要零部件出口服务基地及全球轨道交通车辆认证检测中心顺利签约。
搭建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园区,总投资390亿元的轨道交通高端配套产业园、地铁创新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稳步推进,申晟轨道车辆配件等总投资24.3亿元的10个项目将年内竣工投产。
与此同时,示范区发挥轨交领域“火车头”高地作用,搭建高端峰会展会交流平台。举办了多种层次的轨道交通峰会、产业论坛和人才技术交流活动,与500余家企业的1000余人次企业家、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联合创新中心、主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成为全省首个轨道交通装备类协会,成功搭建起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协作创新平台。目前,协会已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余家。
创新的第一动力就是人才。示范区打造了由21名产业专家组成的高端智库,指导产业发展。与西南交通大学钱清泉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德累斯顿大学胡芬巴赫院士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董平沙教授为创新中心特聘专家,开展研发合作。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院等4个科研院所签约,德国蒂森克虏伯磁技术研究室入驻,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中心等5家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全力打造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0亿元,建成轨交世界级产业高地
轨道交通示范区所在的城阳区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全区抢占的重点产业高地之一,出台了《城阳区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作战方案(2019—2022年)》。
这个方案提出,经过四年攻坚(2019年至2022年),轨道交通产业集聚更具规模,全产业链产值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创新国际领先,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到2022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11%,本地配套率提高到60%以上。把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打造成全市区域发展高端名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引领高地、全国高速列车装备制造高地、全球轨道交通创新研发高地。
为实现这个目标,城阳区将打好打赢壮大产业集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招才引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提升等五场硬仗。
壮大产业集群。到2022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1%、突破13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示范区轨道交通产业在原有的车辆工程装备基础上,重点引进发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运营维护等领域企业,形成新增加产值300亿元规模。同时,利用4年时间,引进内外资大项目80个以上,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其中,世界500强项目5个以上,国内500强项目10个以上。
推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到2022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首期五个平台项目、四方所科创园、材料技术研究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15个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加速创新研发与技术孵化,引进科研院所30家,主持或参与重大研究项目或专项10项以上,申请各项专利不少于1000项,突破和储备前沿技术不少于80项,实现成果转化30项,带动相关产值200亿元以上。
发力招才引智。到2022年,轨道交通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初具规模,引进院士15人以上、高端人才1000人以上、科研院所30家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将发挥“先行先试”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示范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应接尽接;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监管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发挥先行先试示范效应。打造数字化经济运行平台、“政、产、学、研、资”信息交流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三大服务平台。总投资40亿元的瑞奈医疗项目,从得知投资意向到立项注册、外资到账,仅用了29天的时间,到正式签约仅100天。这就是示范区跑出的营商环境“加速度”。
提升服务保障。到2022年,完成示范区内13个社区旧改;完成400余处老旧工业厂房升级改造,腾出发展空间8500亩;完成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一期、高端配套产业园二期、地铁产业园、上下崖旧改安置区片区、南万、海西安置区片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204国道改扩建、完成岙东路一期改扩建工程。到2022年,地铁产业园、高端配套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示范区总投资34.4亿元的13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包括道路新建、输电线路迁改、综合管廊、卫生中心、公交场站综合体、幼儿园等。总投资47.8亿元的示范区一期建设PPP项目推进顺利,首批资金年底即将到位,将为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总投资225亿元的韩洼、北万等10个社区旧村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产业项目腾地加快推进,完成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拆迁腾地4200余亩,有力保障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晋 通讯员 王作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