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可持续发展:深圳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2020-01-11 07:53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学深圳、赶深圳”,深圳的方向就是青岛的方向,深圳的目标更是青岛的目标

“南深圳”的经验“北青岛”的思考——

来自青岛第二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的十篇系列报道之十

青岛日报2020年1月10日7版

对标深圳先行示范区 寻找青岛发展新路径

可持续发展:深圳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驻深圳记者 王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层层加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市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当前,深圳多项环境指标在全国排在前列,不断践行着新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可持续发展先锋是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意见》要求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深圳正着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深圳如何打造美丽中国典范?怎样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第二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第十组15人,分别来自国有企业、市直机关、崂山区以及莱西市,是10个组别中人员组成最为丰富的小组之一。他们结队调研、交流碰撞,对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总结。

建立生态文明考评体系

系统整体协同推进工作 

深圳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约束,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早在2015年就划定了生态用地比例不低于50%的红线。“红线划定之后,深圳通过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精细化管理、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管控,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形成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间格局。”体悟实训干部郭进说。

青岛辖区面积是深圳5倍多,城市化进程远低于深圳,建成区开发建设强度较大。郭进说,青岛可以结合《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和相关专题研究,借鉴深圳经验,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制定规范并推进实现各类空间规划一致性处理。“在确保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生态建设留下足够的空间。”

▲由涛(左一)、王孝友(左二)、朱梅(左三)、郭进(左四)、刘宁波(左五)调研城市立体绿化工作。

深圳是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的?“深圳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并积极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构建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体系。”朱梅说,同时,深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零容忍”的态度震慑环境违法行为。其中,实施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推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等做法,给青岛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参考。

她建议学习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快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等,强化提升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生态的保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陈鹏宇对深圳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很赞同。他说,青岛应该运用平台思维,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机制,拓展生态文明战略与政策、跨境环境问题、绿色科技产业、生态文化等交流合作平台,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

“学习深圳,应该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体悟实训干部王晶说,青岛要重点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着力整治大气和水污染等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资源节约、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统筹源头治理、过程严管与排污严惩,使其成为严密整体。要全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建设的有机融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大手笔治理河流大气

优美生态就是竞争力 

水污染,尤其是河流污染,是深圳环境污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深圳着力推动河流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 2018、2019年连续两年分别投入约400亿元用于污水治理。

李杰通过调研发现,深圳在污水治理中按流域实施大兵团治水,以流域为单元捆绑打包实施EPC模式,采用“地方+大企业”模式,推动黑臭水体治理步入攻坚提速、大干快上的“快车道”。

他说,深圳创新治水思路,以“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四位一体建设理念为指导,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方面开展建设,采取清淤疏浚、截污补水、景观绿化、生态改造及水质改善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经济有机结合,水环境日益改善。“青岛市内河流多为季节性,探索再生水、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十分有必要,可以形成多水源补水体系,实现‘流水不腐’的生态体系。”

▲王春晖等同深圳市水务局同志一起在黑臭水体治理现场。

体悟实训干部王春晖从事水务管理工作,实训期间走遍了深圳五大流域,对其水务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他发现,深圳市进行顶层设计,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指挥部,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施策。“学习深圳做法,我们要严格实施水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加强治理、监管和运维水平,着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监督执法、节水爱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工作。”王春晖说。

深圳的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靠前,蓝天白云几乎日日可见。在刘宁波看来,优良的空气质量,来自于深圳不断自我加压的污染治理。“2019年以来,深圳以更高标准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在2018年大气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要确保PM2.5浓度稳定在26微克/立方米以下,并力争率先实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2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刘宁波说,突出抓好32.9万辆柴油车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异地柴油车整治;通过“限行+补贴”淘汰老旧车8万辆,协调推进网约出租车和城区物流电动化……深圳为空气质量改善下了大力气。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选择深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圳拥有一线城市最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在与深圳人的沟通中,高杰看到了优美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属性。他建议,青岛应当更加重视对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项目的引进与培养,加大技术创新升级,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形成人与环境之间良好互动。同时,在主要污染源确定的情况下,着重开展裸土扬尘整治、建筑工地扬尘整治等方面的防治。特别是可以借鉴深圳经验,在北方城市率先从出租车、网约车、公共汽车等开始,新增和更新车辆推行新能源汽车,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源。

打造“花园里的城市”

让生态融入日常生活

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却拥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园1000多个,平均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深圳将公园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和“美丽深圳”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2019年9月,深圳已经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建设目标。全市公园总面积近 4万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7%,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这让王孝友对“美丽深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圳不仅重视公园建设,还积极推进城市绿道建设。目前已建成约2448公里的绿道网络和382个绿道‘公共目的地’,绿道网络串起城市的山、林、城、海、河、公园,市民骑行5分钟可达绿道,为市民打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王孝友说,大规模的城市公园和绿道建设,不仅为深圳的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支撑,更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让广大市民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以城市公园、生态绿道为重要支撑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必备的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限制城市发展空间和群众生活空间。“深圳找准保护生态和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的契合点,做到了保护与利用相互融合,实现了参与与共享良性互动。”体悟实训干部李伟说。

他建议青岛借鉴深圳做法,将生态保护与景观打造相结合。例如深圳利用笔架山污水处理厂中水排放,打造了深圳河沿河生态景观带,使城市更新发展进程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将生态保护与群众生活结合,学习深圳打造城市公园的做法,既保护生态又美化环境,既提升城市品质又惠及居民生活。将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借鉴深圳将公园、沙滩等生态元素与音乐节等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等生态时尚文化品牌做法,将良好生态资源与科技、时尚等元素相结合,拓展生态环境利用场景,真正让生态融入城市、融入生活。

“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遵循。青岛应加足马力,在实施灾害防治工程上下功夫,加强山东半岛协同配合,提升跨区域灾害防御能力,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率先建成节水型城市。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体悟实训干部李慎健说。

▲李慎建(左一)、王进辉(左二)、王晶(左三)、陈鹏宇(左四)、周春燕(左五)调研福田区清淤和截污工程。

王进辉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深圳在实践探索中筑牢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防线,我们要积极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群众千千万万双眼睛,守住家园千千万万处生态。

充分发挥市场力量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需要持之以恒的韧性与稳定。通过与实训企业同事的交流,体悟实训干部由涛对市场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深圳运用市场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心生触动。

“以往许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会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负效应扩大,不仅无法达成预定目标,反而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由涛说,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考量,市场化机制下的投入主体可以相对科学、客观、合理地使用资源、运用技术,更加注重投入产出的费效比,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与运营维护,更加高效率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青岛应该更多运用市场力量,让更多企业主体参与进来,多方共治、多方共管、多方共享。”

周春燕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学赶深圳,青岛应该完善发展成果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完善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奖优罚劣的生态补偿机制。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建立体现环境成本的治污机制,最大程度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高杰(左一)、王春晖(左二)、谢黎黎(左三)、李杰(左四)在福田河调研河长制推进情况。

如何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在从事金融行业的谢黎黎看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需要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2012年国家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旨在加快绿色信贷投放,推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青岛银行作为省内首家、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商业银行,早在2016年就已经发行8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专项用于绿色信贷投放,目前已经累计投放122.64亿元至青岛市的绿色经济实体。但是,近两年来绿色金融供需矛盾加剧、企业‘漂绿’缺乏监管、专业型人才紧缺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对绿色经济实体的扶持力度。”谢黎黎说,绿色金融要求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倾斜,加大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保节能型产业的发展。

谢黎黎建议,首先要从理念上引导各大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在制度建设、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深度推进。通过政府的适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利用公众满意度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自律意识,加强监管;通过培养专业金融人才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其次,从环保企业的绿色标准制定、企业融资渠道和企业生态效益等方面入手,结合青岛市各区县的实际情况,探索构建合理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绿色”考核问责机制,构建多元化监督机制等措施,以有效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建的问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